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东征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东征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文章目录:
一、东征是什么意思?
东征,指的是向东征讨或进行军事进攻的行动。在古代中国历史上,东征是常见的军事行动。例如东周时期天子武王发动的东征战争,秦始皇的六次东巡南巡等。
东征这一行动不仅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在其他国家的历史中也有相似的行动。例如,在日本历史中,战国时代的织田信长曾经进行过东征,征服了日本的中部和西部地区。
虽然东征一词有着战争的意味,但在现代社会中它可以指的是文化、商业等方面向东方的发展和拓展。例如,中国在“一带一路”的倡议下,推动了对东南亚等地区的进一步开放和合作。这种东征,则是以和平、合作的方式为主的。
二、十字军东征共有几次
十字军东征前后共八次,分别是:
第一次东征:1096年到1099年,分四路进军,攻占耶路撒冷。十字军大肆劫掠,杀戮7万人,并建立耶路撒冷拉丁王国;
第二次东征:1147年到1149年,为响应耶路撒冷国王求援,企图夺回被土耳其军队收复的埃德萨,遭失败;
第三次东征:1189年到1192年,企图夺回被埃及苏丹萨拉丁攻克的耶路撒冷,遭到顽强抵抗未能如愿;
第四次东征:1202年到1204年,由教皇英诺林三世发动,攻陷拜占庭帝国,在巴尔干建立拉丁帝国;
第五次东征:1217年到1221年,十字军远征开罗,达米埃塔失守;
第六次东征:1228年到1229年,基督徒重新控制耶路撒冷达15年;
第七次东征:1248年到1254年,东征都把进攻矛头指向埃及,均告失败;
第八次东征:1270年进军突尼斯,也以悲剧告终,历次东侵所占据点后来不断丧失,1291年最后据点阿克城失守,标志着十字军东征彻底失败。
三、十字军东征是什么时候
1096年至1291年
十字军东征(拉丁文:Cruciata,1096—1291年)是一系列在罗马天主教教皇乌尔班二世发动的、持续近200年的、有名的宗教性军事行动,由西欧的封建领主和骑士以收复被阿拉伯、突厥等穆斯林入侵占领的土地的名义对地中海东岸国家发动的战争,前后共计九次。十字架是基督教的象征,因此每个参加出征的人胸前和臂上都佩戴“十”字标记,故称“十字军”。
十字军东征一共进行了九次
第一次东征是1096—1099年,当时中国是北宋太祖赵匡胤当政时期;
第二次东征是1147—1149年,当时中国是北宋高宗赵构当政时期;
第三次东征是1189—1192年,当时中国是南宋孝宗赵_当政时期;
第四次东征是1202—1204年,当时中国是南宋孝宗赵_当政时期;
第五次东征是1217—1221年,当时中国是南宋宁宗赵扩当政时期;
第六次东征是1228—1229年,当时中国是南宋理宗赵昀当政时期;
第七次东征是1248—1254年,当时中国是南宋理宗赵昀当政时期;
第八次东征是1270年,当时中国是南宋度宗赵_当政时期;
第九次东征是1271—1272年,当时中国是南宋度宗赵_当政时期。
第一次十字军东征,由不同的贵族组建的军队,在1097年4先后集结到了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尔)。这支带着强烈欲望的支大军,人数达到30000-35000人,其中包括5000名骑士。他们在君士坦丁堡得到补给之后,渡海进入小亚细亚。
之后经历了诸如多利留姆会战和安条克之围这样的大战之后,终于在1099年6月7日抵近了耶路撒冷城。此时的十字军已经是征战多年,军队也只剩下1200名骑士和12000名步兵。但是他们依旧信心满满,因为他们面对的敌人并不强大。
此时的耶路撒冷的城,正在埃及人的控制之下,城墙也只有4公里长。但是埃及守军早已做好了准备:城中储备了大量的粮草和水,守军不会为补给担心;古罗马时期的下水道还能用,城内也不会因长期围困出现瘟疫;附近亚实基伦的埃及军队已经得到消息,正在赶来增援。城内的居民也愿意协助防守。更为致命的是,埃及人将城外近郊的水井全部下了毒,十字军将面临严重的水源短缺的问题。
对于十字军而言,由于缺乏水源,以及正在快速赶来的埃及援军,迫使他们必须想尽办法速战速决。于是,十字军从南北两个方向,向耶路撒冷发起攻击。但是这次攻击,十字军被埃及人拒之门外。好在四天之后,那亚人的船只将运来诸多物资,让十字军的士气重新提升。于是,他们还是制造各种攻城用具,甚至将热那亚人的船只也给拆除了。在得到物资补充,以及制造了新的攻城用具之后,十字军开始了新一轮的攻击。
四、十字军东征有哪些国家
十字军国家主要在两次十字军东征时建立,即第一次十字军东征时征服圣地所建立的几个王国、公国、伯国。十字军东征的国家包括耶路撒冷王国、安条克公国、的黎波里伯国、埃德萨伯国,以及拉丁帝国及其属国。
十字军东征是一系列在罗马天主教教皇的准许下进行的、持续近200年的、有名的宗教性军事行动,由西欧的封建领主和骑士以收复阿拉伯穆斯林入侵占领的土地的名义,对地中海东岸国家发动的战争,前后共计九次。
五、古代战争讲究东征、南征、西征
古代战争讲究东征、南征、西征
在我国古代战争史中,我们时常可见“南征”、“东征”、“西征”和“北伐”这样的字眼。这些词并不是什么诘屈聱牙之词,甚至还明晰地为我们点出了行军的方向。但让人在意的是,都是指代出战,为何东南西三个方向就是“征”,而北就往往是伐呢?难不成这还有什么“奇奇怪怪”的讲究?
一、如何为“征”
“征”,本义“行进”的“行”,是一个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指代远行的常见词。但在讲究礼制的古代,在看起来只和刀光剑影、布局谋略有关的军事领域,人们也形成了一套军事礼仪。因为这套礼制的存在,“征”在军事上便又不单单指行军,更特指“上伐下”。
在形成军礼的周代,“上伐下”中的“上”自然是指周天子,“下”即是诸位诸侯。作为诸侯们的册封者,周天子要求诸侯朝贡并执行自己的诸多命令。如若诸侯有不从,周天子便动用王畿或其他诸侯的军队,对违令的诸侯出兵。
而无论是西周的都城镐京,还是周平王迁都后的都城洛阳,在彼时的中国版图上都属于中心地带。所以周天子要出兵教训诸侯,客观而言就存在“东征”、“西征”、“南征”和“北征”这四个选项。前三者我们自然是熟悉的,而“北征”在记述先秦历史的典籍中其实也出现过多次。
在《史记·管晏列传》中,司马迁称“桓公实北征山戎”。桓公不是周天子,山戎也不是诸侯。因而按照“上伐下”的军礼来说,桓公其实无权“北征”。但齐桓公是毫无争议的“春秋五霸”之一,是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人物。所以借由周天子的名义,齐桓公成为了“北征”事实上的发动者。
而有了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对周代礼制的挑战,尤其是后来周真的为诸侯国秦所灭,被秦始皇夺去了天子之位,周天子行“上伐下”之礼彻底成为一种过去式,后世便只要认为自己是正统就能用“征”。西汉出兵匈奴是“北征”,诸葛亮对抗曹魏是“北征”,明清时甚至只要向北出兵都是“北征”……
二、如何是“伐”
说到这,你可能觉得意外:如果“北征”在古代这么常见,那为什么我们如今时常看到的都是“北伐”呢?且只有向北常见“伐”,这一定是还有什么其他缘由吧?
从“伐”的本义来说,“北伐”这样的词汇其实本无什么特殊含义。因为“伐”本义就是“砍伐”,在军事领域指代普通的击杀。周礼“上伐下”中的“伐”就是指代击杀这一举动,并未蕴藏等级之别。先秦诸侯们的战争亦可以以“伐”一言以蔽之。
但值得一提的是,《左传》称:“凡师有钟鼓曰伐,无曰侵”。这话简单来说就是若诸侯国甲想出兵诸侯国乙,那么甲在出兵前先按照礼制发布文书,将出兵的理由昭告天下,随后在乙已有一定准备的情况下再出兵,就是“伐”。而师出无名,甚至是无端闪击,那么就是“侵略”的“侵”。《左传》在记述齐晋鞌之战时,就说齐国是“南侵”晋国。
事实上,由于人们都清楚师出无名会带来巨大的舆论不利,中原内部即鲜见关于“侵”的记载。中原与北方的少数民族爆发战争,多是被记载为中原“替天行道”的“北征”或师出有名的“北伐”。反倒是少数民族南下,时常被记载为“南侵”。(因而“南侵”在一定程度上与“北伐”意义相对。后世“北伐”即多涉及与北方少数民族的作战。)
至于我们对“北伐”一词十分熟悉,与历史上几次著名的北伐战争其实有着莫大的关系——汉武帝北伐匈奴、诸葛亮五次北伐、南北朝时的元嘉北伐、民族英雄岳飞北伐、近代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北伐战争……
因而就方位与征伐的表述,我们可以概括为:“征”侧重表述者以自己为正统,四个方位皆可以与之搭配。而“伐”就本义而言也可与四个方位搭配,可泛指一切作战。只不过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北伐”曾与北方少数民族“南侵”对应,是中原政权以己为中心的一种表述。近现代以来,“北伐”的几次大战又太吸引我们的眼球。以至于“北伐”知名度太高,几乎掩盖了“北征”。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东征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东征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本文标签属性:
东征:东征讨蒋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