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理论法学研究信息网简介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建基于法学理论学科点,其前身为吉林大学法学研究所,是以法学理论科学研究和高层次法学理论人才培养为主要任务的专门研究机构。经过数代学人的励精图治和承前启后,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成长为中国理论法学研究和法学理论人才培养的重镇。2000年,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被教育部确定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自此以来,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一直致力于把本基地建设成为在全国领先、并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法学理论领域的科学研究中心、人才培养中心、学术交流中心、信息与咨询服务中心,使本基地法学理论学科成为特色明显的重点优势学科,从而为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2002年,吉林大学的法学理论学科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重点建设学科,并被纳入“十五”、“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计划;2003年,获人事部、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批准设立法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4年,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2007年,“法学理论”学科再次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重点建设学科;同年,“法学理论”教学团队被教育部确定为首批“国家级教学团队”;2012年,“法学理论”学术团队被确定为学风建设优秀团队。
吉林大学的法学理论学科点聚集了国内具有相当理论实力和学术使命感的法学家同仁,承继了开放厚重的学术传统,形成了尊崇时代精神、关切实践诉求和追寻理论创新的学术氛围。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本学科点的学者积极发起和推动了中国法学理论研究的方法变革、观念更新和理论创造,对我国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法学理论发展和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本学科点的学者在各自的教学和研究领域取得了一大批高水平、具有重大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的成果。同时,本学科点培养出了一批具有较高学术造诣、取得了丰硕研究成果的法学专家。他们已经成为我国许多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和党政法机关的骨干力量。本学科点已经成为我国法学理论科学研究的前沿阵地和高层次法学理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承蒙教育部、吉林大学的指导和支持以及吉林大学法学院的关心与配合,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已经拥有了全国一流的教学与科研设施。本中心研究用房面积达1600余平方米;图书馆拥有丰富的法学理论及其相关学科的图书、期刊文献和电子出版物;中心还建立了全国唯一的以法学理论学科为主要内容的独立网站——“中国理论法学研究信息网”,本网站已经与国外著名的LexisNexis、Westlaw、HeinOnline等数据库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在本中心可以方便地检索到国外法学前沿文献。中心自主开发建设的“马克思主义法学”数据库、“法律与全球化”数据库,搜集了马克思主义法学研究、法律全球化研究方面的大量研究资料;建设中的“司法文明”数据库将汇聚司法文明理论研究与实践方面的重要文献与资料。另外,中心承办的《法制与社会发展》杂志是国内权威的理论法学专业核心期刊,主编的《法理学论丛》、《生活中的法理》等连续出版物,以及组织出版的“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学术文库”成为了展示理论法学优秀成果和理论前沿的重要学术平台。由中心牵头主编的国家级规划重点教材《法理学》、教育部研究生工作办公室推荐的研究生教学用书《马克思主义法理学——理论、方法和前沿》是国内最有影响、应用范围最为广泛的法理学教材。
以此为平台,本中心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为本学科点的理论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开创空间、营造氛围、提供条件。以“法理学”被确立为吉林大学精品课程、吉林省精品课程和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为契机,本中心全面进行了法学理论学科的教学改革和教材编写;本中心继续开展“法学理论前沿博士生论坛”、“学而思读书小组”、“生活中的法理”等常规化的学术活动;广泛开展国际国内学术交流及其它相关的多种学术活动,持续举办“全国法学理论博士生论坛”、“全国部门法哲学研讨会”、“当代法学名家讲座”、“海外学者讲座”、“法学学术圆桌”、“青年学者论坛”、“跨学科学术讲座”等。
本中心一贯倡导学术民主、鼓励学术创新、厉行学术合作、尊重学术规范,在科学研究上呈现出既有鲜明的整体形象,又有多彩的个体特色的局面。作为中国学术共同体的成员,本中心注重与国内其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与互动。中心成员与国内富于合作精神的优秀中青年学者集体公关,产出一大批高质量、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共同致力于法学理论学科的知识创新、理论创新和方法创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服务。
成就来之不易,发展机遇不可丧失。如何使这种法学理论学科的学术领先地位和学术影响力可持续发展下去,是我中心目前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和历史课题。基于对法学发展现状和趋势的分析,特别是对法学理论学科的竞争态势的评判,同时基于继往开来、再创辉煌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2012年初我们启动了法学理论学科的第三次创业。这次创业是以提高“协同创新”能力为强大动力、发展目标和主要标志。目前,中心全体成员正奋发图强,积极投身于第三次创业的各个主战场,力争把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建设成为法学乃至哲学社会科学“协同创新”的示范区。2012年7月11日,吉林大学与中国政法大学、武汉大学签署三校共建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框架协议,以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研究院、证据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等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和国家重点学科为核心力量组建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开启了本中心第三次创业的新征程。2013年4月,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成功入选国家首批“2011计划”,实现了第三次创业的良好开局。
为了完成第三次创业的预期目标,我们拟定了如下工作思路和工作计划:一、以积极参与“2011计划”为契机,大力推进法学理论研究和创新方式转变;二、以“共建、共荣、共享、共同家园”为核心价值,全面加强协同创新团队建设;三、以培养和弘扬创新精神、团队精神、学术精神为宗旨,加强协同创新文化建设;四、以科学凝练与确定协同创新领域和课题为着力点,大力推进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五、以中心的可持续发展为使命,全面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六、以协同创新和新一轮创业的时代需要为根本要求,全面深化中心内部的管理改革。
协同创新、追求卓越、与时俱进,是中心第三次创业的必然动力。我们即将实施的一切重大举措,都是以提升协同创新能力为强大动力、发展目标和主要标志。我们相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引,有学校的正确领导、各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有法学界和法律界的协同配合,有中心全体同事的努力拼搏,我们第三次创业的伟大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百度权重":1,"移动权重":1,"ip":"265 ~ 396","pc_ip":"78 ~ 116","m_ip":"187 ~ 280
本文标签属性:
中国理论法学研究信息网:中国法理学研究会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