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品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花木兰票房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花木兰票房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文章目录:
一、《花木兰》:扑街的不仅是票房和口碑,还有迪士尼的野心
《花木兰》扑街现象不仅仅是票房和口碑的失败,更是迪士尼野心的落空。从动画版的辉煌到真人电影的惨败,迪士尼在《花木兰》上的野心显露无疑,但最终却未能如愿。
动画版《花木兰》以7000万美元的制作成本,收获了3.04亿美元的票房,并获得奥斯卡金像奖、金球奖等多项提名,以及安妮奖10项大奖,展现出名利双收的辉煌。然而,真人版《花木兰》首日票房仅为5374万元,豆瓣评分4.9,IMDB评分5.4,形成鲜明对比,实为惨败。
迪士尼在《花木兰》的制作与宣发上投入巨大,2亿美元的制作成本,人民币13.67亿元的制作成本,加上全球广告宣发成本5000万美元,人民币约3.42亿元,显示出其野心勃勃。迪士尼预期《花木兰》在中国的票房为10亿元,并希望能再次冲击奥斯卡。然而,这些预期并未实现。
迪士尼的野心在《花木兰》中扑街的原因在于忽略了故事的内涵。花木兰作为唯一一个出身平民,凭借军功成为迪士尼公主的角色,其独特性并未在真人电影中得到充分展现。迪士尼试图打造宏大的故事,却在内涵上未能达到应有的高度,使得观众难以感受到花木兰的为难与磨练,以及其作为女性战士的坚韧与成长。
此外,迪士尼在文化挪用上低估了中国观众的感受。《花木兰》中存在大量历史错误和文化挪用,如福建土楼的设定、令人惊讶的鹅黄妆,这些在预告片发布时就引起了争议。西方对于东方的刻板印象通过这些明显的文化糅杂呈现出来,不仅影响了观感,也引发了对中国文化的不尊重。
华裔演员在西方电影中的形象问题也在这部电影中有所体现。导演妮基·卡罗对刘亦菲的评价,看似高度赞扬,但实际上反映了华裔演员在西方电影中“能打”这一单一价值观念的问题,令人感到心寒。
如果迪士尼在《花木兰》中舍弃“气”和女巫等令人费解的魔幻元素,转而深入挖掘木兰作为古代女性的独立性格、人物心理变化以及战争与成长的艰苦,这部电影不仅会成为一部宏伟的“史诗”作品,也将成为喜爱木兰的人们期待的真正的女性故事。然而,一部《花木兰》的失败,不仅体现了迪士尼的野心,也揭示了其自负之处。迪士尼对《花木兰》IP的诚意仅体现在资金投入上,而想要超越原作、做大场面的同时,却忽略了真正的用心与内涵。
二、花木兰票房怎么样?
《花木兰》自1998年6月19日起在全美首映的周末三天票房记录就达到2300万美元,该片在全球取得了304,320,254美元票房。
《花木兰》是由迪斯尼公司出品的电脑动画电影,由托尼·班克罗夫特和巴里·库克联合执导,温明娜、艾迪·墨菲、黄荣亮、米盖尔·弗尔等参与配音,该片于1998年6月19日在美国上映。
该片改编自中国民间乐府诗《木兰辞》,讲述了花木兰代父从军,抵御匈奴入侵的故事。
扩展资料:
《花木兰》剧情简介:
在古老的中国,有一位个性爽朗,性情善良的好女孩,名字叫做花木兰(Mulan),身为花家的大女儿,花木兰在父母开明的教悔下,一直很期待自己能花家带来荣耀。不过就在北方匈奴来犯,国家正大举征兵的时候,木兰年迈的父亲竟也被征召上战场。
伤心的花木兰害怕父亲会一去不返,便趁着午夜假扮成男装,偷走父亲的盔甲,代替父亲上战场去。花家的祖宗为保护花木兰,于是派出一只心地善良的木须龙(Mushu)去陪伴她,这只讲话像连珠炮又爱生气的小龙,在一路上为木兰带来许多欢笑与协助。
从军之后,花木兰靠着自己的坚持的毅力与耐性,通过了许多困难的训练与考验,也成为军中不可或缺的大将。然而,就在赴北方作战时,花木兰的女儿身被军中的同僚发现,众家男子害怕木兰会被朝廷大官判以“欺君之罪”,只好将她遗弃在冰山雪地之中,自行前往匈奴之地作战。
幸好在这么艰难的时刻里,木须龙一直陪伴在她身边,不时给她精神上的支持与鼓励,而凭着一股坚强的意志与要为花家带来荣耀的信念,木兰最后协助朝廷大军抵挡了匈奴的来犯,救了全中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花木兰
到此,以上就是小品对于花木兰票房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花木兰票房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