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察号在火星上发现3.0级塌陷地震,会不会诱发郯庐地震带波动?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地震震出隐秘地层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地震震出隐秘地层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 1、洞察号在火星探测到的“嗡嗡”声是什么声音?
- 2、临沂发生3.0级塌陷地震,会不会诱发郯庐地震带波动?
- 1、河源市今年已经发生了几次小地震,会有大地震吗?
- 2、地震以后还会再震吗?
- 3、可不可以通过钻洞等改造地质手段在荒无人烟的地方主动释放地震能量、预防地震?
- 4、地底下真的有人类?斯诺登爆出的地下世界,真的存在吗?
- 5、地理为什么岩石圈平均厚度为70~100公里,而地壳的平均厚度为17公里,如果多一点不奇怪,但多了这么多?
1、洞察号在火星探测到的“嗡嗡”声是什么声音?
美国宇航局(NASA)的洞察号已经登陆火星有几个月了,这两天终于完成了在火星表面放置超灵敏地震仪的任务,但仪器放置的火星表面不久,就听到了怪异的嗡嗡声。
NASA为此还专门开了个会,项目组研究者把火星洞察号传回来的音频文件样本调高了6个八度播放,那个声音听起来是一种嗡嗡声,很像是风声,并且也被认为是火星上的风声,洞察号探测器首席科学家布鲁斯·巴纳特说“这是人类首次听到火星上的风声,是一份意外的惊喜。”
“洞察”号火星无人着陆探测器是美国宇航局2018年5月5日向火星发射一颗火星探测器,于11月26日成功着陆火星,它将在火星表面安装一个火震仪,并使用钻头在火星上钻出迄今最深的孔洞进行火星内部的热状态考察,执行人类首次探究火星“内心深处”奥秘的任务。
具体来说洞察号的探测任务主要有两个,一个是用短周期地震仪探测火星的地壳活动,也就是倾听火星的“心跳”,如果监测到火星地震,那么它将可以根据地震波,来检测火星的结构,也就是据此对火星进行一次“CT透视扫描”;另一个任务是通过热挖掘探头深入火星地下数米处,监测火星内部的热流活动,了解火星地层深处的热量是如何传到火星地表的,这也就是想测量下火星的“体温”。
这次听到火星上嗡嗡声的仪器实际上是地震检波器,主要是用来测量火星地震的,它被放出之后已经听到了一些别的声音,比如类似持续震动的微小震波产生的声音,属于一种微震,这也是人类第1次在太阳系其他行星上发现微震现象。
2、临沂发生3.0级塌陷地震,会不会诱发郯庐地震带波动?
并不会
此次3级地震,属于塌陷地震,原因是当地的一处停产石膏矿区塌陷导致的,释放能量不大
甚至相比于地下核爆引起的人工地震来说,这种3级的陷落地震不值一提,比如朝鲜以前做的核实验,五级地震都引发过,但最后也没看到诱发什么构造地震、火山地震之类的。
在全世界发生过的所有地震中,塌陷地震只占3%左右,原因基本上都是地下溶洞、矿区塌陷所致,深度较浅,震级也不高,因此释放能量也有限,想要引起别的地震带异常,基本是不可能的,毕竟想要在地壳内部形成断层,对于人类来说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即便是地下核试验,也最多产生人工地震,就如开头所言,朝鲜进行了多次地下核试验,并且都引发了三到五级不等的地震,也都没有诱发什么地震带波动。
总的来说,对于这种因为矿区而产生的塌陷地震,一般危害都是有限的,影响地震带的情况很难出现。
期待您的点评和关注哦!
人类力量在自然面前实在不值一提,本次临沂发生3.0级地震也和去年2.9级地震一样,都属于人为的局部塌陷型地震,并不属于地球板块运动的结果,所以不用过分担心。
本次地震具体发生地点是兰陵县兰陵镇董塘村区域,系石膏矿采空区的陷落,与煤矿采空一样,地底固体矿藏区域中空后,长时间承压不足,当中空区域不足以承受上方压力时,就会产生陷落,引发周边地表震动,但这类地震基数比较低,一般不会超过3.5级,对地表破坏力度有限。
从本次地震的发生地点,到郯庐断裂带的直线距离大概是50公里左右,塌陷地震的波及范围一般不会有这么长的距离,且开始就说了,人为力量当前还不足以撼动自然板块,否则很多爆破实验也不会在地下进行。
郯庐地震带在华北地区以及全国都是相对著名的存在,历史上也确实发生过大规模地震,但地球板块运动没有那么频繁,除非是像青藏高原挤压四川盆地那样特殊,否则大型地震的发生概率极低,没必要一点的风声就与郯庐地震带牵连。
欢迎点击关注,留言一起探讨
1、河源市今年已经发生了几次小地震,会有大地震吗?
不要吓我哦
广东河源经常发生小地震,这些地震很特殊,发生的机制有很大争议,因为这里有水库诱发地震的之说,应怎么理解这个问题呢?我们先了解一下近期河源地震情况,查看一下广东地震局网站,如下
自5月1日以后,河源发生了6次小地震,这些地震级别非常小,最大才3.0级,有时我们感受不到,所以有的网友反映,河源没有发生地震啊,不知不觉已经发生了6次地震了。那么历史上河源区发生过大一点的地震吗?级别最高的是多少?我们看下图:
上图是河源市5级以上地震分布图,总计发生了12次,其中最大一次是6.33级,这里有一座新丰江水库,成为下游深圳周边城市几千万人口的供水塔,水库坝高105米,汇水面积5000多平方公里,1958年破土动工,1969年建成,水库库容140亿立方米。
2、地震以后还会再震吗?
余震是在主震之后接连发生的小地震。余震一般在地球内部发生主震的同一地方发生。通常的情况是一次主震发生以后,紧跟着有一系列余震,其强度一般都比主震小。余震的持续时间可达几天甚至几个月。2011年4月7日,日本发生里氏7.4级强烈余震,造成2人死亡132人受伤。美国地球物理学家发现,“余震”的主要成因是由地震引起的“动态”地震波的冲击,而不是原先认为的缘于地震引发的断层附近的地壳重整。 余震打一个形象的比方,余震好比人说话的回声,虽然能量不及前面的地震强,但威力叠加起来,经过多次打击的建筑物可能就承受不住了。 余震的出现是在大震之后,其能量虽不足为患,但多次余震也会造成灾害的。美国地质调查的Karen Felzer和加州大学的Emily Brodsky分析了近二十年发生在南加州的数以千计的中小型地震中余震的数据之后得出了这一结论,他们的工作可能影响关于余震发生的预测(来源:Nature 441 735)。地震主要起因于地壳上大陆板块彼此相对移动产生的压力累积。主震发生过后,时隔不久最多一两天,或者在震中也可以拉开一定距离,可发生称为余震的二次震动。 到目前为止,科学家认为余震产生于主震引起的“静态压力”改变,因为似乎只有它能够具有产生余震的这种机制。但 Felzer和Brodsky认为事实并非如此。科研人员研究了在1984年至2002年间,发生在南加州的数千次地震中主震之后的2至6次余震的精确数据。他们发现,在距离震中50km之外,余震的发生数量急剧下降。更确切地说,他们发现至震中距离与余震次数约呈指数-1.35左右衰减。他们说这意味着一个平稳的量引发了整个运作过程,在50公里的距离中静态压力的改变几乎可以忽略不记,因此“动态应力”是余震的罪魁祸首。他们还指出,地震波在距离上的衰减遵循指数规律。研究者说这个结果将对地震过后预测余震的发生产生影响。Brodsky说:“我们研究余震预测的一个关键点是,余震发生可能性与主震的烈度成正比。换言之,如果你知道地震波的振幅,你就可以在概率意义上预测在某点是否有余震。”地球的结构就象鸡蛋,可分为三层。中心层是“蛋黄”-地核;中间是“蛋清”-地幔;外层是“蛋壳”-地壳。地震一般发生在地壳之中。地球在不停地自转和公转,同时地壳内部也在不停地变化。由此而产生力的作用,使地壳岩层变形、断裂、错动,于是便发生地震。2012年5月28日,唐山4.8级地震,虽然专家称这属于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余震,破坏性不大。但是请注意,余震的长短在于持续时间,是相对不间断的,也就是说余震是依发生时间顺序,在次数和强度上都逐渐减弱。科学家称,主震发生后的第二天,余震数量大约是第一天的一半,而到第10天,余震数量则是第一天的1/10。唐山自1976年地震之后稍有余震,但是间断34年后再震,无论是从时间次数还是震级上都不符合余震的定义。
3、可不可以通过钻洞等改造地质手段在荒无人烟的地方主动释放地震能量、预防地震?
可以,但是比较难
可以通过钻洞等人工手段释放递质中的能量,但你要把这个洞打在刚好积攒能量的地方,以此来释放体制中的能量,否则你到处钻洞打井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提不到释放递质中能量的作用。而目前来说,我们根本就没有办法监测地质层中已经积攒的能量足够释放。因为如果我们能够监测到的话,那我们其实就是已经能够预测到地震的发生了。
我是工作原理,更多科学可以关注我哦!
现在我们对于地震的了解 还没有到达那么高深的阶段,地层之下。我们根本就不可见,何来释放地震能量一说?打孔,放炮,?多大的孔,多强的炮可以诱发地震能量?前苏联那么深的一个钻井都还没有打通迪巧就进行不下去了,还是技术没有达到吧。我们也仅仅只是能提前那么点时间预测而已,要想预防地震,我想,在大自然的飓风,海啸,地震这些现象的时候,还是多些敬畏好了。
4、地底下真的有人类?斯诺登爆出的地下世界,真的存在吗?
斯诺登曾爆料存在地下世界,美国正在秘密与它们接触。之前还存在过其他的说法,某位科学家生前曾爆料,美国发现了外星人,并在秘密与它们接触。总之美国总代表着地球上科技发达的国家,一有这样那样的神秘事件直接就推到美国的身上。美国自己应该也感觉到很冤枉,总被戴这样、那样的帽子。
地球上有数百万个物种,其中只有人类发展出文明,我们学会直立行走解放了双手,从而学会发明和使用工具,我们变得越来越聪明。当然想的也就越来越多,时常会想地球上百分之七十的面积被海水覆盖,那里是否存在着海底文明?地球那么大,地球内部能否存在着地心文明?
最早提出地球空心论,认为地球内部有其他文明的人是英国的天文学家哈雷,在1692年他提出地球空洞说这个猜想。实际上支持地球空心论的大科学家不少,例如数学家欧拉以及物理学家费多尔·尼沃林等都支持这样的观点。但这仅仅是一个猜想,没有任何的科学根据,虽然人类目前对地心的实际探测还没有越过地壳,例如上个世纪前苏联的“地球望远镜”计划,最深的钻孔已经超过了12公里,而地壳的平均厚度是17公里,所以说还没有穿透地壳。
我们从最简单的角度来切入这个问题,地球的起源问题。按照现在的主流观点地球形成于46亿年前原始星云,在太阳形成之后周围仍旧有一些密度较大物质聚集的点,周围的物质开始绕着这些点运动聚集,最终形成八大行星。这样的形成过程地球没有理由是空心的,空心论的说法不太成立。与此同时现代的科学技术虽然无法把地球钻透,但是通过接收到的地震波是完全可以判断出地球的物理结构的。到底是岩石构成还是有空心很好判断,所以说地球空心论拿到现代来说没什么市场了。
5、地理为什么岩石圈平均厚度为70~100公里,而地壳的平均厚度为17公里,如果多一点不奇怪,但多了这么多?
地壳是指地球的固体外壳。是地球最外的一个固体层,即位于地面与莫霍面之间的部分。由岩石组成,其岩石的密度在3.0克/厘米3左右,而整个地球平均密度是5.52克/厘米3,可见组成地壳的物质是比较轻的。但地壳又是岩石圈的组成部分。为了说明地壳和岩石圈的关系和区别,分别对其厚度、成分、结构等特征加以分析。
地壳在全球的厚度和成分极不相同,结构也不一样。就厚度看,大陆地壳较厚,平均为33公里,高山地区厚度更大,例如青藏高原的厚度在70公里以上,是地壳最厚的部分。大洋地壳较薄,一般厚度在5~8公里,例如太平洋的最薄处还不到5公里,该洋中部是世界上地壳最薄的地方,说明地壳下界面(即莫霍面)也是起伏不平的。
就成分和结构看,根据地壳化学组成的差异和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在大陆地壳深度为22公里左右处存在有一个较为明显的间断面,即康拉德不连续面,把地壳分为上下两层。上层含硅73%,铝13%,铁镁共8%,由于硅、铝较多取名为硅铝层,此层成分和物理性质与密度较轻的花岗岩类相似(密度约2.7克/厘米3),又叫花岗岩层,是个不连续圈层。下层含硅49%,铁镁18%,由于镁铁成分增多,故称硅镁层,主要由比重较大的玄武岩类组成(平均密度2.9克/厘米3)。因而又叫玄武岩层。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地震震出隐秘地层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地震震出隐秘地层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