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13日,卢沙野大使应邀赴巴黎地缘政治学院(AGP)举行报告会。报告全文如下:
尊敬的Ali Rastbeen院长,
各位朋友:
很高兴应邀来到巴黎地缘政治学院,同大家进行交流。
不久前,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致马克龙总统当选连任的贺电中表示,“国际形势正经历深刻复杂变化,中法关系健康稳定发展的战略意义愈加凸显。”今天主办方给我的题目恰好也是“当前国际形势下的中法关系”。的确,当今世界变乱交织,在此背景下讨论国际形势和中法关系很有必要。作为东西方两个大国和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法关系具有全球性意义,国际形势的演变牵动中法关系,中法间的互动反过来也会对国际形势产生重要影响。借此机会,我愿同大家分享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并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交流。
谈到国际形势,当前最热的词无疑是俄乌冲突。
俄乌冲突已延宕两个多月,令人忧心。有人警告,“俄乌冲突可能成为第三次世界大战导火索”。也有人惊呼,“建立于二战废墟之上的现行国际秩序正就此走向崩溃”。这并非危言耸听。在战争和制裁共同作用下,这场地缘政治冲突正逐渐演变为一场全球性危机,催生出政治、安全、经济、粮食、难民等次生危机,给欧洲及世界的长久和平与持续发展埋下重重隐患。我们必须严肃思考如何尽快平息冲突、如何看待这场危机给世界造成的冲击和改变以及如何应对危机后的世界。我注意到,在经历了冲突初期对俄罗斯一边倒的批评谴责后,近期法国学者和媒体开始发出不同的声音,其中不少观点很有启发性,主要集中在几个问题上。
第一个问题,谁是俄乌冲突的始作俑者?
前法外交部秘书长顾山大使不认同部分西方媒体放大普京在俄乌冲突中的个人作用,认为“普京不是疯子”,俄乌冲突是北约不断东扩挤压的结果,西方必须从历史和地缘视角理解俄安全关切。顾山大使的观点很客观。因为任何一场地缘政治冲突背后都有复杂的历史经纬,试图将本国的安全建立在他国的不安全基础上,必将导致冲突。还有人认为,俄乌冲突的源头,在于美国固守冷战思维,策动北约连续五轮东扩,并不顾法德等欧洲大国的反对,挑动乌克兰加入北约,极限挤压俄罗斯安全空间。如在乌克兰部署弹道导弹,七八分钟就能打到莫斯科,高超音速导弹只需要四五分钟。这相当于把炮口怼到了别人家门口。对俄而言,北约东扩已到了关系国家生死存亡的关口,而美国拒绝对话,面对丛林法则,只有用丛林法则应对。
法国地缘政治学者托曼(Pierre-Emmanuel Thomann)指出,“美国想建立单极世界,因此不断激化乌克兰局势,让冲突尽可能持续以削弱俄罗斯。”我同意托曼的看法,俄乌战争更像是美国“自我实现的预言”。我们不妨回忆一下美国在俄乌冲突爆发前后的所作所为。去年年底俄乌矛盾加速恶化之际,与欧洲忙着灭火不同,美一个劲拱火,消极回应俄罗斯安全保障要求,渲染战争威胁、主导北约增兵东欧。有人甚至认为,美意在“诱战”俄罗斯。冲突爆发后,美火上浇油,是向乌输送武器最积极的国家,导致对抗不断升级。美国嘴上说的是要维护和平,实际上想的、做的却是利用俄乌冲突谋取私利、维护霸权。乌克兰危机再次向世界表明,美国霸权是世界多地战火最主要的“导火索”,是造成这个世界不安的最大“动荡源”。
第二个问题,俄乌冲突中,谁赢谁输?
谁是俄乌冲突最大的赢家?我们不妨来看看俄乌冲突造成的客观结果:“脑死亡”的北约被战争激活,欧俄关系彻底恶化,谋求战略自主的欧洲在安全、能源上加大对美依赖,美军工复合体大发战争财,资本大量逃离欧洲涌入美国,至于难民潮、地缘冲突长期化等“副作用”则留在大洋彼岸。大家可以看看《费加罗报》网站近期的一段短视频。这段视频从军工、能源、粮食三个方面分析了美国如何在俄乌冲突中赚得盆满钵满。谁是俄乌冲突最大的赢家,谁最不希望战争结束,不言自明。
美国是最大的赢家,那么谁是最大的输家?几乎所有法国学者和媒体都认为,欧洲正在成为俄乌冲突最大的受害者。或许确实如此。从政治和安全角度看,冷战结束三十年来总体维持平衡的欧洲安全架构和地缘格局正被改写,战火在欧洲家门口重燃,军备竞赛的“潘多拉”魔盒再次打开,核战争风险浮现。从经济角度看,对俄大规模制裁影响“不成比例地”落在欧洲身上,天然气价格同一年前比暴涨10倍,欧元区通胀率创欧元诞生以来最高纪录,欧洲金融市场遭遇有史以来最大单周资金外流,作为俄最大外国投资者,欧盟企业更是蒙受巨大损失。从社会稳定角度看,欧洲将迎来二战后最大难民潮。7年前叙利亚危机中200万难民涌入欧洲,造成的影响和冲击延续至今。俄乌冲突已造成至少1000万难民,其中500万涌入欧洲,欧洲社会经济将面临更加严峻甚至可以说是极限考验。欧洲尚未完全走出疫情,又遭俄乌冲突重创,长期稳定繁荣预期一夜逆转,大大增加了发展前景的不确定性。
第三个问题,俄乌冲突如何发展对欧洲最有利?
对欧洲而言,俄乌冲突的发展不外乎三种路径。一是加大对俄制裁,寄希望以制裁和持久战拖垮俄;二是增加对乌武器援助,寄希望于俄在乌克兰战场溃败;三是通过对话谈判推动和平解决。如何选择?法国学者有三个观点促人深思。第一个观点,拖垮俄罗斯的可能性不大。且不论俄罗斯强大的军事实力,仅从民族性格来看,顾山大使认为,“永远不要低估俄罗斯的承压能力,也不要高估制裁的作用,比起生活,历史上俄罗斯这个民族更擅长在艰难的条件下生存”。第二个观点,向乌输送武器是在“直接参战”的危险边缘试探,或将欧拖入同俄直接对抗甚至核战争。近期,法国学者这方面的声音越来越多。第三个观点来自法政治分析家盖力(Philippe Gelie),他认为,对俄罗斯的胜利可能比失败更可怕。一方面,历史已反复证明,将大国逼到绝境绝非明智之举。另一方面,战场上的胜利并不必然带来和平。如果真的如西方期待的那样,普京因俄乌战争失败下台,那么俄必定生乱,甚至不排除成为地区乱源。届时谁是最大受害者?还是欧洲。美国尚可隔岸观火,而欧洲能躲到哪里去呢?这场战争结束后,欧洲与俄罗斯还是搬不走的邻居,还得重新探寻构建共同安全架构。既然如此,为何不在冲突进一步升级前开始呢?
我们注意到,法国在这一问题上的立场一直是非常清晰的。马克龙总统从未放弃通过对话和平解决争端的努力,俄乌冲突爆发以来多次同普京总统通话。近期,拜登指责俄在乌克兰实施“种族灭绝”。马克龙总统公开表示,“是否应该使用‘种族灭绝’这个术语,应该由法律人士而不是政治家来界定,口头上升级冲突无益于解决问题。我们对法方的理性态度表示赞赏,支持法方为推动俄乌冲突和平解决发挥的积极作用,愿同法方共同努力,早日推动欧洲大陆重回和平。
我还想谈谈中国在俄乌冲突中的角色。以美国为首的个别西方国家一直企图向中国转嫁战争成本。冲突初期,抹黑中国,称中国对俄军事行动知情甚至是俄“共犯”;冲突爆发后,则要求中国站队、加入对俄批评谴责,甚至诬称中国帮助俄规避制裁,威胁要对中国进行次级制裁。在此我想谈三点。首先,谈俄乌冲突的“中国责任论”,前提不成立。俄乌双方都是中国的朋友,乌克兰问题演变到这个地步,是中方不愿看到的。但中国不是当事国,我们可以参与推动解决危机,但解决问题的钥匙不在中国手中。其次,就俄乌冲突批评中国,道理上讲不通。俄乌冲突爆发后,中方积极奔走,为推动危机和平解决发挥了建设性作用。俄乌冲突以来中国的所言所行都是公开的,外界完全可以根据事实客观地作出自己的判断。第三,美威胁就俄乌冲突对中国进行“次级制裁”,既不明智,也不会有任何作用。美叫嚣要以俄乌冲突为由制裁中国,醉翁之意不在酒。美国智库兰德公司的报告明确指出,在欧洲和太平洋地区制造冲突、将中国拖入战争,是美遏制中国崛起的既定战略。我想强调的是,中国从不主动挑事,也从不怕事。如美要借题发挥,我们也必将作出有力回应。
俄乌冲突再次表明,当今国际社会面临严峻安全挑战。在此背景下,习近平主席在今年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提出全球安全倡议,系统阐释了中国对世界安全难题的解决之道,也为应对包括俄乌冲突在内的国际安全挑战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案。倡议强调“六个坚持”,即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坚持尊重各国主权、领土完整,坚持遵守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坚持重视各国合理安全关切,坚持通过对话协商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分歧和争端,坚持统筹维护传统领域和非传统领域安全。这一倡议立足于中国的外交实践,回应了国际社会维护世界和平、防止冲突战争的迫切需要,顺应了世界各国坚持多边主义、维护国际团结的共同追求,响应了各国人民共克时艰、携手开创疫后美好世界的普遍愿望,体现了中国的大国担当。
反观美国,则在俄乌冲突中夹带私货,为国际社会埋下了三个陷阱。一是二元对立,渲染非友即敌、非黑即白,激化地缘冲突。二是冷战思维,企图以“民主和专制之争”在全球挑起阵营对抗。三是利益讹诈,以俄乌冲突绑架中欧关系,要求世界各国选边站队。正如法国学者卡森(Jose Garson)所言,美早已放弃多边主义、重拾权力政治,成为破坏多边主义的最大推手之一。
我们希望包括欧洲在内的世界各国能对美国霸权行径的危险后果保持警惕,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共同维护多边主义和全球和平稳定。
谈国际形势,也绕不开新冠疫情。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给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带来巨大威胁,给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带来巨大挑战。疫情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人类早已成为命运共同体,面对新冠疫情这样的全球性挑战,没有一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疫情客观上减少了各国交往,所以我们更应相互理解和支持,减少心灵间的隔阂。唯有这样,各国才能克服疫情带来的困难携手合作,才能同舟共济早日走出疫情阴霾。但遗憾的是,一些法国媒体和学者做的却相反。比如,近期一些人在法国媒体上对中国新一轮疫情冷嘲热讽,对“动态清零”政策横加指责,所谓的“论据”既不客观也不科学,极不负责任,严重误导了公众对华认知。我们对这些谬论进行了详细批驳,大家如果感兴趣,可以到中国驻法使馆的网站上去看一看有关文章。
近年来欧洲对中国的关注越来越多,但一些媒体和学者看中国时带的负面滤镜也越来越重,尤其是疫情以来,几乎到了“逢中必反”的程度。其中有些人是因为不了解真实情况产生误解,有些人则是出于意识形态偏见、为了批评而批评。比如对那些攻击中国“抗疫失败”的人,我们拿出中国的染疫和死亡数据来澄清,他们转而跟我们谈中国抗疫政策的经济影响,当我们拿出经济数据,他们又改谈抗疫政策的社会代价。如果我们真的听了这些人的“建议”放弃“动态清零”,恐怕他们又该攻击中国政府无视人民生命安全了。事实上,欧洲同中国远隔重洋,没有重大战略利益冲突,之所以对中国存在如此严重的偏见,恐怕很大程度是意识形态作祟、受他人蛊惑甚至摆布。
在座的各位今天愿意花长时间同我交流,可以看得出你们很关心中法关系,也愿意了解真实的中国。那么如何在鱼龙混杂、充满偏见的涉华报道中得出对中国的客观判断?借此机会,我想从对中国疫情的看法谈起,分享三点体会。
一是要根据事实做出自己的判断。比如说关于中国是否“抗疫失败”,我在这里不谈结论,只提数据。从死亡率看,中国大约每9.2万人中有1人死于新冠,美国和法国分别为每333人和462人中有1人。从确诊人数占人口比例看,中国累计确诊人数约为人口总数的1/2230,美国和法国分别为1/4和1/2.4。同时还要考虑到,中国一旦发现确诊病例即对其所在地区进行大规模甚至全员多次检测,绝大多数确诊病例实际上是无症状患者,而多数国家仅对有症状患者进行自愿检测,所以感染率的实际差距比数字呈现出来的要更大。如果算经济账,在疫情背景下,2021年中国经济增长8.1%,今年一季度GDP同比增长4.8%。而美国一季度经济年化增长率是负1.4%,法国则出现零增长。从这些数据对比来看,所谓“中国抗疫失败”能否立得住脚,一目了然。
二是要坚持全面和发展的眼光。一些媒体在报道中国的时候往往抓住一两个负面信息无限放大。但实际上,看任何问题都要看全局、看整体,在计算抗疫成本和收益的时候,既要算经济账,更要算民生账。中国所采取的“动态清零”总方针和一系列抗疫举措,相当于为中国14亿人民购买了一份应对疫情变化、病毒变异传播等不确定因素的保险,以牺牲一小部分人生活便利性的代价,换来整体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在上海这样千万级人口的城市,抗疫政策在落实中难免对民众生活造成一些不便,难免出现一些个案和负面声音,但更多的是正能量的故事和感人的事迹,只不过法国的媒体很少关注。此外,还要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因为面对仍在迅速发展变化的疫情、不断出现的新病毒变种,任何国家的抗疫政策都不可能完全预事在先,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调整,中国也不例外。上海在应对疫情初期确实暴露出一些不足,但很快进行了调整,比如说推出家长可陪同的“亲子方舱”,创新采配方式打通物资配送“最后100米”等等,不断提升防疫政策的科学性、精准性和人情味。近期,上海的新增确诊病例和无症状病例都已大幅下降,相信很快将实现社会面清零。从武汉到上海,实践已反复证明,中国的防控措施是科学有效的,防控政策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
第三,应当尊重各国根据自己国情选择的道路。各国国情千差万别,发展道路和政策选择自然也不可能千篇一律。“动态清零”是最适合中国国情的选择。首先,中国的人口是法国的20倍,如果采取法国的抗疫模式,按比例复制法国的感染率和死亡率,后果不堪设想。其次,中国人有“苟利国家生死以”的文化基因,确实有人反对“动态清零”,但愿意不折不扣遵守防控指令的是西方媒体报道中的“缺失的绝大多数”。同时,中国“全国一盘棋”举国体制为“动态清零”提供了保障,在上海疫情暴发后不到10天时间里,全国共计3.8万余名医务人员、2000名解放军医务人员前往驰援。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也是每次出现疫情,我们总能在短期内实现动态清零的重要原因。中国无意同任何国家进行制度对比和竞争,从未对西方的抗疫政策指手画脚。我们也希望西方国家以同样的心态看待中国的防疫政策,相互支持和鼓励,而非抹黑和诋毁。
最后,我想同大家谈谈中法关系。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不少法国学者认为,百年疫情深刻重塑全球格局,而俄乌冲突则直接复活了冷战幽灵,人类正站在一个新的十字路口。在这样一个国际背景中,中法关系如何找到自己的定位,能够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我认为要坚持“三个心”,即信心、雄心和初心。
首先是信心。中法建交50多年来,两国关系经历了国际风云变幻的考验,在起伏发展中塑造了强大的韧性,通过紧密的交往合作拉紧了政治、经济、文化纽带。过去五年,中法关系总体保持平稳发展,成为当今世界最稳定的一组大国关系之一。我们对马克龙总统在第二任期中一如既往地重视发展对华关系、延续对华政策稳定性抱有信心,对中法关系在习近平主席和马克龙总统共同引领下取得更大的发展抱有信心。
其次是雄心。中法两国都是伟大而特殊的国家,中法两个民族都是具有政治智慧和全球视野的民族。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言,中法携手能够改变世界。50多年前,中法在冷战背景下建立外交关系,被称作“炸破冷战坚冰的外交核弹”,深刻改变了国际格局走向。在“新冷战”阴云再次笼罩世界的今天,中法作为东西方两个大国和两大文明的代表,更应承担起应有的责任,携手为促进东西方相互理解包容,为维护多边主义、全球和平与安全作出贡献、树立典范。
最后是初心。近年来,国际格局深刻变化,中欧关系进入历史重塑期,在此背景下如何把准中法关系航向?几天前,习近平主席在与马克龙总统通话中给出了中国的建议,即坚持“独立自主、相互理解、高瞻远瞩、互利共赢”的建交初心。我们相信,只要两国始终不忘初心,坚持从本国利益出发做出独立、清醒的判断,两国关系就能持续向前发展,即便遭遇逆流暗礁也能及时校正航向,排除干扰始终向前。
我就讲到这里。接下来愿同大家交流。
本文标签属性:
巴黎:巴黎q舞娘
地缘:地缘政冶是什么意思
会上:会上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