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宏厚年龄资料哪里人,个人简介,艺术之家,艺术生涯(吴宏厚先生家庭是一个温馨的艺术之家吴宏厚先生家庭)

吴宏厚个人资料

吴宏厚,话剧、电影、电视剧三栖演员,1935年生,江苏省丹阳市云阳镇人。1961年"中央戏剧学院"第五届毕业,分配到"中国儿童艺术剧院"任演员,后转入"中国话剧团"、"中国青年艺术剧院"任演员、演出处处长,1995年"中国国家话剧院"退休,曾参演大型话剧《大榆林》、京剧《黄泥岗》、《借东风》、歌剧《结婚》等。吴宏厚先生家三代人从艺。

吴宏厚年龄资料哪里人,个人简介,艺术之家,艺术生涯(吴宏厚先生家庭是一个温馨的艺术之家吴宏厚先生家庭)

吴宏厚个人简介

吴宏厚,话剧、电影、电视剧三栖演员。一九三五年生,丹阳市云阳镇人。一九四九年考入江苏省丹阳中学读初中,后读高中,于一九五五年在省丹中高中毕业。一九五五年秋,考入"北京俄语学院"(现北京外国语学院)。一九五七年,重新投考"中央戏剧学院",并被表演系本科录取。在校四年半,攻读了表演、台词、形体等数十门课程,于一九六一年作为"中央戏剧学院"第五届毕业生被分配到"中国儿童艺术剧院"任演员。以后又转入"中国话剧团"、"中国青年艺术剧院"任演员和演出处处长。直到一九九五年在"中国国家话剧院"退休。曾经参演大型话剧《大榆林》、京剧《黄泥岗》、《借东风》、歌剧《结婚》等。在校时酷爱文艺,曾经参加了丹阳人民剧团演出的大型话剧《大榆林》、京剧《黄泥岗》、《借东风》、歌剧《结婚》、并自导主演话剧《我们的排长》等剧目。现定居广州市。

吴宏厚艺术之家

吴宏厚先生家三代人都是从艺的。父亲吴锦琛是工艺美术师,是当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染织系的客座教授,一直在上海丝绸研究所从事图案设计工作五十余年,一九八五年病逝于丹阳。他是第一代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为中国丝绸图案设计贡献了毕生精力。吴宏厚先生家庭是一个温馨的艺术之家。吴宏厚先生的夫人田玉玫退休前是中国国家话剧院艺术室主任,多年来从事组织话剧院的剧目的创作及排演工作,成绩卓著。

长子吴彤是一位职业画家,丹阳美术界也十分熟悉他,他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后从事专业美术创作。其作品曾经多次参加国内外各类画展并获奖,在北京民盟美术展全国"明星杯"大奖展、丹阳"正则杯"书画展上分获优秀奖、铜奖,2006年一年中,作品"托尔斯泰"获"广州市美术书法大展"银奖,作品"露华"获"广东省美术书法摄影联展"铜奖,2007年元月,在广州举办了"吴彤人物画展"。吴彤现为广州市某区政协委员。次子吴阳在北京主持"当代美术博物馆",并多次参加影视剧的拍摄。孙女吴楚穗在广州读初中,虽然是弱冠之年,现经常参加广州的"小天使交响乐团"的演奏,是一个很有潜质的小乐手。

艺术生涯

吴宏厚的童年是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一九三七年,吴宏厚刚刚两岁,抗日战争爆发了,"八·一三"淞沪抗战,吴宏厚父母举家离开上海回到丹阳。不久,日本飞机沿沪宁线大肆轰炸,丹阳城里火光冲天。家庭妇女的母亲背着小吴宏厚,牵着祖母一同逃难到南门外麦溪。这年冬天,丹阳被日本军占领。吴宏厚家住南门宗巷,房子一大半已经被日军焚毁。日军在丹阳建立了宪兵队。从此,丹阳人民在日军的铁蹄下受苦受难了。吴宏厚记得小时候,进出城门都要向日兵鞠躬。日本人打骂中国人更是家常便饭。父亲吴锦琛不忍在日占区里生活,只身去了大后方。吴宏厚的兄妹和母亲等待父亲来接应。

父亲吴锦琛是工艺美术师,解放后曾经是当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染织系的客座教授。一九三九年,他终于派人来接全家人。从丹阳经过千辛万苦,艰难地通过日军封锁线,历时半年,行程一千多公里,他们终于到达了陕西省宝鸡市。这是抗日战争的后方,生活也就相对较稳定一些。直到这时,吴宏厚才终于有机会在宝鸡市上小学了。一九四五年,抗日战争胜利了,一九四六年,吴宏厚全家回到了久别的家乡。吴宏厚先生在丹阳先后就读于东门小学、正则小学、鸣凤小学(白云街小学)。一九四九年春,丹阳解放了。吴宏厚与同学们欢欣鼓舞,走上街头,欢迎解放军进城。后来才知道,当时陈毅、邓小平都进驻了丹阳,正在筹划攻打上海的战役,并在进军上海前,开展了丹阳整军运动,为解放大上海作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就在解放军进驻丹阳后,吴宏厚先生第一次看到了一部振奋人心的歌剧《白毛女》。这部戏是"三野"文工团在"丹光大戏院"演出的,是一场高水平的演出,轰动了整个丹阳城,也使吴宏厚先生对艺术受了第一次启蒙教育。

一九四九年是解放后省丹中第一次招生。九月份吴宏厚先生到学校大门口去看录取榜。在几百名同学的录取名单中,吴宏厚列在第一名。从此吴宏厚先生踏进了影响他一生的省丹中校园生活。

在省丹中,吴宏厚从初一到高三,六年的学习生活是快乐的。吴宏厚先生回忆时讲到,当年省丹中学生除了在学习上勤奋刻苦,在课余时间还有各种社团活动。这培养了同学们的多方面爱好,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质。

在校内,有诗社、话剧团、歌咏团、广播站、各种球类的体育队。吴宏厚先生在校内是个文艺活跃分子,先后参加了话剧团、歌咏团活动和广播站的编辑、播音工作。吴宏厚先生与同学们在校期间排演了话剧《官僚主义》、《我们的排长》,京剧《借东风》……吴宏厚在剧中都担任主角。在《借东风》中吴宏厚还演了诸葛亮。歌咏团演出也是一些大曲目,如《二郎山》、《英雄们战胜大渡河》、《淮河战役组曲》等,由杨汉林同学担任指挥,吴宏厚担任领唱。回忆起来当年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要知道这些剧目、曲目都是专业团体的演出剧目、曲目。吴宏厚与同学们演起来也是有模有样,服装、布景、灯光、道具,样样齐全。之所以有这样的规模,得益于指导他们的老师:陈一川、眭新亚等老师的精心培育。

丹阳刚解放时,有一个半专业的丹阳人民剧团。陈一川、眭新亚都是其中的成员。吴宏厚和陈艾同学也参加其中。这个剧团配合土改演出了京剧《黄泥岗》、歌剧《赤叶河》、话剧《大榆林》。配合镇压反革命运动演出了《不拿枪的敌人》。为宣传《婚姻法》演出了歌剧《结婚》……在这些大型剧目中吴宏厚作为一个初中生,每个剧目都担任主要角色。这对于提高吴宏厚的艺术修养,为他日后进入演艺界奠定了基础。回顾在省丹中的六年,吴宏厚与同学们除了得到了丰富的知识,也受到了参加各种社团而获得的多方面的文化修养,这对于吴宏厚先生进入高等学府深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重考中戏,志向从艺,是吴宏厚先生一生中的重要而关键的转折,是他实现当一名演员重大机遇的重新选择。吴宏厚一九五五年考入北京外国语学院学习(当时是北京俄语学院),由于当年周恩来总理在考察北京外国语学院中,为北京外国语学院的学生作报告,提到学习俄语的学生可以重新考试选择新专业,酷爱文艺的吴宏厚响应周总理的号召,于一九五七年考入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本科。中央戏剧学院是一九四九年由毛泽东主席亲自题写的"国立戏剧学院"而成立的,后改为"中央戏剧学院",首位院长是中国誉有"南欧北梅"(欧阳予倩、梅兰芳)的老戏剧家欧阳予倩。中央戏剧学院当时是由以前的"南京国立剧专"、"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华北大学三部"合并而成,当时中央戏剧学院集全国的戏剧界许多前辈和精英于一体,当年老革命、老戏剧家曹禺、李伯剑、沙可夫均是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一九五八年以前,高中毕业生考入中央戏剧学院的仅仅占生源的三分之一,大部分学生都是由全国各地剧院团的业务骨干来进修的带薪调干生。当时的入学考试是十分严格的,院长、副院长都亲自参加新生入学的面试选拔,吴宏厚入学时台词课的主考官就是院长欧阳予倩,可见吴宏厚考入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是十分不容易的。在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学习的四年半里,学习内容十分广泛,他除了学习专业表演课程外,还要先后学习声乐、朗诵、形体训练、人物观察课、中国民间舞蹈、外国民间舞蹈、宫廷舞蹈;还要学习古今中外各种各样的礼仪、古今中外的各种人物的化装;更要学习中外武术、跌、打、扑、摔……因为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的毕业生以后要能扮演中国的古今人物和外国的古今人物,必须具备一名话剧演员的综合素质与综合技能。吴宏厚在中央戏剧学院学习期间,先后参加了话剧"青春之歌"、"友谊"、"共产党人"、"英雄人物看今朝"的演出。一九六一年,吴宏厚完成学业时,所在班级排演了三台大戏,英国莎士比亚的名著《罗密欧与朱丽叶》,他在剧中扮演罗密欧之父蒙泰玫;俄国著名剧作家奥斯特罗夫斯基的话剧《没有陪嫁的女人》,他在剧中扮演流浪艺人鲁宾逊;现代剧《星火燎原》,他在剧中扮演老贫农保康叔。三台大戏演出十分成功,吴宏厚在剧中扮演的角色都能圆满完成任务,在校学业及毕业成绩优秀,吴宏厚被留在首都北京,从此开始了在北京首都舞台的四十余年的演艺生涯。吴宏厚在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的四年学习及半年的实习演出,为他将来成为话剧、电影、电视剧三栖知名演员打下了坚实的基本功,为他在话剧舞台和影视银屏中创造古今中外各式各样的人物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源泉。吴宏厚于一九六一年从中央戏剧学院毕业,系该院第五届毕业生,分配至北京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先后在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及中国话剧团、中国国家话剧院工作四十余年。历任演员及中国青年艺术剧院演出处处长。

演电视剧或演电影的演员不一定适合演话剧;而一般会演话剧的演员会很快适应演电影与演电视剧。吴宏厚先生从艺一生,成为一名话剧、电影、电视剧三栖演员,为家乡争得了荣誉,为丹阳人争了光。

吴宏厚先生的一生中,从事话剧专业四十余年,演出了大小话剧数十部,影视剧二十余部,荣获了从事话剧事业四十年的荣誉证书。一九八四年,由吴宏厚先生负责,组织了一个哑剧队。吴宏厚执笔编写了近二十个哑剧剧目。这些戏没有一句台词,只有舞台上演员们极具讽刺而幽默的动作和配合这些动作的背景音乐。这种来自三世纪古罗马的剧种,以及新颖的演出使观众感到温馨,观众的情操在朗朗的笑声中得到了升华。吴宏厚先生热爱这样的无声演出,并不断探索哑剧的创作和排练过程。一支十二个人的哑剧队在首都演出后又赴东北巡回演出。在哈尔滨、长春、沈阳、石家庄等地受到了观众的一致好评。

文艺的春天开始了,吴宏厚一连排演了很多新剧目,如《豹子湾战斗》、《曙光》等。但最引人注目的是演出了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这部戏轰动了北京城。连演二百场,场场爆满。观众都是排一夜的队才能买到戏票。由于这部戏中有一对男女"接吻"的动作,当时被认为"有伤风化",而在《北京晚报》连续争鸣了四十余天,真可谓轰动一时的大争论。吴宏厚先生在香港《文汇报》上发表文章,宣传《威尼斯商人》,阐述话剧改革创新思想,批评落后保守思想。今天看来也许这是很可笑的一场争论,但它毕竟是一个思想解放的历史过程。

影视舞台是很多年轻人十分向往的神圣的地方,但是演员吴宏厚说: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不在舞台其中,不知演员苦衷。事实上,一位演员从选定角色到深入生活体验角色,从奔走在五湖四海、大江南北到拍摄影视剧目现场,跌、打、滚、爬,样样要在行,处处要实践,苦痛伤病无处没有,这也是一位演员必须具备的坚强毅力与奉献精神。吴宏厚先生的演艺生涯处处体现这样真正的道理。

电影《大决战》是一部史诗电影,共分三大战役。吴宏厚参加了这部片子的拍摄。八一电影制片厂拿着韩先楚的照片,找到了吴宏厚所在剧院的领导。领导比对了一下,推荐吴宏厚去试镜头。到了八一厂,给他化妆、穿服装、试戏、拍片,最后送中央军委审查。最后通过了由吴宏厚扮演韩先楚。影片中只有短短数分钟,但是,过程是令人兴奋而十分精彩的。吴宏厚与同剧组演员们到了辽宁,住进了"董存瑞"团。拍摄地在当年打锦州的战场--帽儿山。复原了当年林彪、罗荣桓、刘亚楼、韩先楚(纵队司令)在战场上研究敌情的场面,拍下了一张展示在"中国军事革命博物馆"的历史性照片。

拍摄电视连续剧《两种命运的决战》,是在革命圣地河北西柏坡。北京解放前夕,在西柏坡,党中央邀请各民主党派人士共商建国大事。影片中民主人士符定一由吴宏厚先生扮演。吴宏厚与同剧组演员们在西柏坡参观了纪念馆,深入生活一周。与扮演毛主席等中央领导的演员古月等同志共同学习、生活。那年秋风乍起,但是要拍摄冬雪的场景,工作人员用白色的化肥撒满整个山坡,设置雪景。夏末时,大家穿着冬装,在西柏坡的山坡上,共同完成了这场历史片断的拍摄。

《三国演义》中的"舌战群儒"是中国观众十分熟悉的一段故事。吴宏厚先生在剧中扮演东吴的大儒虞王番,也是诸葛亮舌战的主要对手。这是一个历史大场面。在一个大厅里,周围列坐着数十个大儒。这些大儒个个都有身份,举手投足都十分讲究。过去剧组都是找一些当地的农民当群众演员。但是要让这些农民兄弟演大儒实在难为他们了,剧务组的领导十分为难。制片主任对吴宏厚说:"吴老,你是江苏人,对这一带你比较熟悉。能不能请一些老演员来?"吴宏厚说,"好吧,给我一辆大客车。两天之内,我给你请来一车大儒"。于是他坐着车,到常州、奔丹阳。吴宏厚从常州市京剧团、丹剧团请来了一大帮退休老演员。他们可都是在舞台上滚了一辈子的老行家,个个都能胜任出演东吴大儒的角色。虽然没有多少台词,但在剧中都是战有站姿,坐有坐相。有了他们的协助,这场戏确实算是演得十分精彩。拍摄完毕,导演一声"OK",制片主任终于松了一口气说:谢谢老吴了。从中可以看出吴宏厚有着丰富的演出组织能力。

十八集电视连续剧《黑脸》,是一部反腐倡廉的剧目。吴宏厚先生在其中扮演一位县委书记。这部戏有百分之九十是在农村拍摄。可是,吴宏厚却一天也没有下乡,原因是他的所有镜头都在医院里、病床上、轮椅上。这部电视剧的导演是著名导演张艺谋的老师--吴天明。吴导演说:"老吴,这部戏里最舒服的演员是你,不是躺着就是坐在轮椅上由别人推着。真惬意呀!"这两三天,吴宏厚的十几场戏就在河北省石家庄"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的病房里、院子里拍完了。最后一个镜头是这位县委书记病逝了,被担架车送走了。在剧组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凡是拍这种"牺牲"戏,总要搞一点吉祥的动作。吴宏厚躺在担架车上被送走了,戏拍完了。吴宏厚正要起身下车,制片主任连忙走过来说:"吴老,枕头下面有一个红包。请收下,祝您身体健康,长命百岁!"这就是为图吉利的一种做法。吴宏厚哈哈大笑,当晚,他用红包里面的钱请剧组的朋友在餐馆吃了一顿"涮羊肉"。大家说:"你拿红包,我们沾光。"

演员"台上风光、台下吃苦"的事例举不胜举。当年在内蒙,拍摄二十集电视剧《北方故事》。吴宏厚先生扮演爱国抗日的孔镇长。日军占领内蒙后,当地群众抗日情绪高涨。作为蓝旗镇的孔镇长,也加入了抗日行列。在一个高高的土台上,他发表着抗日演讲。这时,上来几个日本宪兵。一脚把孔镇长踢到台下去。镇长从两米高的台上跌滚下来。吴宏厚扮演孔镇长时已年近六旬。这么高的土台,怎么办,导演不忍心。只好用分切法。先拍吴宏厚在台上,日本兵拳脚相加,打得伤痕累累,拍到被踢到土台边停机。再让吴宏厚缓步走下台,拍他躺在地上口吐鲜血不止即停机。然后由一个会武功的替身演员,穿上吴宏厚的服装,戴上吴宏厚的眼镜帽子,粘上吴宏厚的胡子,再拍一次他从台上被日军猛踢而翻滚落地的镜头。当天晚上,当把这三段戏按原来的顺序相接,连续播放时,一点看不出是这位替身演员代吴宏厚受高台跌落之痛。吴宏厚十分感谢这位替身演员,可他却淡淡开玩笑说了一句,"我的职业就是干这个的,不用谢了,请客吃饭吧!"当晚,吴宏厚在内蒙宜家小餐馆,请代他受痛的壮士吃了一餐"手抓羊肉"。可见荧屏舞台上常常是幕后英雄比比皆是,令人敬佩。

《太平天国》是一部大型的历史剧。吴宏厚先生在其中扮演四川总督、巡抚骆秉璋。他是曾国藩的老师,镇压太平军,亲手处死太平军领袖石达开。在无锡的外景地,要拍摄曾国藩请骆秉璋检阅湘军的戏。剧组通知吴宏厚赶到无锡。但是苦等一个月,也没有拍成。因为这场戏场面实在太大,清兵要上千人,检阅台高六丈。剧组从四面八方聚集了千余名解放军、武警战士扮演清兵,动员数十位木工搭建阅兵台。经过一个月的筹备,这短短几分钟的阅兵大戏终于开拍了。吴宏厚和曾国藩(孙飞虎饰)坐着八抬大轿,在前呼后拥、鼓炮齐鸣的场景下,走下轿子,登上阅兵台。台上清将肃立、旌旗招展,几分钟的一段戏终于完成了。真是台上三分钟,台下忙数月。

处死石达开是骆秉璋的收场戏,场景应当是在大渡河畔的帐篷里。但当时剧组已移师广州南海影视城,且去一趟四川实地拍摄,劳师动众、开支巨大。最后决定改为内景,动用了寥寥数千元,在影视城内搭建了一座四川总督府。就这样,这个刽子手命令将石达开押上总督府,处死了这位千古名将。在中国革命史上,蒋介石当年也想效仿骆秉璋在大渡河消灭长征的红军。但是,红军不是石达开,英雄们战胜了大渡河,歼灭了国民党军队,蒋介石也终于成不了骆秉璋而落荒而逃。

演员只有吃得苦中苦,才会有银屏上的成功与快乐。在二十集电视剧"屈原"中,吴宏厚扮演屈原的死对头"太卜郑詹"。郑詹在历史上是有名的占卜师,楚国国王的岳父。因有女儿南后而权重如山,是剧中一个重要角色。吴宏厚与剧组一行先后在河北易县、河南焦作、湖南桃花源等影视基地拍摄。剧中有多场郑詹占卜求神的镜头。一次在湖南拍摄祭神求雨,并要在吴宏厚主持祭神时宰杀一头牛,为此到屠宰场选择找来一头待杀的牛。屠夫们也由屠宰场的工人扮演。当吴宏厚演郑詹占卜完毕,屠夫们一刀刺向牛的心脏,吴宏厚和牛的距离近在咫尺,鲜血四溅,满地通红,极其残酷。这种拍摄场面吴宏厚真是头一次遇见,必须打着精神、硬着头皮演下去。当晚又在山顶上祭神,一百多个火把,吴宏厚列其中心,半夜三更,山上大风劲吹,寒冷异常。为此,从早上屠牛紧张,到深夜时寒冷的火烤。第二天吴宏厚就病倒,住进了医院。当人们看电视剧时,只看到演员们风光亮丽的一面,其中的甘苦与辛劳,观众们是不得而知的。

主要作品

《青年近卫军》、《岳云》、《宝船》、《转折》、《罗蜜欧与朱丽叶》、《没有陪嫁的女人》、《星火燎原》、《春光曲》、《枫树湾》、《豹子湾战斗》、《曙光》、《让青春更美丽》、《撩开你的面纱》、《威尼斯商人》

《大决战》饰韩先楚

《三国演义》饰虞翻

《黑脸》饰县委书记

《北方故事》饰孔镇长

《两种命运决战》饰符定一

《太平天国》饰骆秉璋

《屈原》饰太卜郑詹

《本家兄弟》饰秀英爹

业余生活

作为一个文艺演出的组织者和演员,吴宏厚先生的业余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他不仅自身多才多艺、兴趣广泛,而且一生以演艺为主、以"写作、书法、篆刻"为副,组成自己多才多艺的业余生活,并且大胆创新尝试实践新项目。为了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和修养,吴宏厚先生迷恋书法艺术,喜欢收集名家的墨迹。为此,从一九八一年开始征集书法长卷,吴宏厚先生走遍全国各省市,寻访各地书法名家,经历千辛万苦、酷暑严寒,北起哈尔滨,南至天涯海角,历经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北京、江苏、湖北、湖南、广东、宁夏、陕西等十多个省市自治区,二十三年完成了长度一百三十米的书法长卷,卷中由五百多名书法家题写的各种各样的书法作品。展开长卷,面对波澜壮阔的书法作品,颇感振奋。真草隶篆,各种书法体,且还有维吾尔文书法、藏文书法,真可谓洋洋大观、博大精深。为了不忘故乡,一九八二年吴宏厚还特别持长卷来到家乡丹阳,由江苏丹阳的书法家顾莲■、董漱白两位先贤在卷上落墨。这份长卷吴宏厚希望有朝一日能在丹阳的博物馆展示、保存,以示一位演艺前辈是十分酷爱书法艺术的,也是非常热爱故乡丹阳的。

吴宏厚先生的另一个爱好是篆刻。自一九六O年开始,吴宏厚刻苦钻研自学了篆刻,先后自刻以及为友人、同学刻章数十方,其中有为王景愚、马季、林兆华、王铁成等演艺名家所刻,有为校友所刻,也有为数位书法家所刻的落款章。排演之余,写些文章、小品文之类的稿件是吴宏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吴宏厚结合专业及演出,八十年代又对英国大戏剧家莎士比亚戏剧在中国的传播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对《罗密欧与朱丽叶》、《奥赛罗》等剧目自1856年传入中国,直到1980年的演出历程进行了研究。对德国大戏剧家布莱希特、俄国大戏剧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等人的创作及作品进行了多方位的探索,并写成评述文章。此外,对北京的风情民俗也著有许多小品文。从一九六O年开始,吴宏厚先后以丹阳宏厚、辛酉、白翎、吴侯、吴蜀魏等笔名在《北京晚报》、《北京日报》、《中国青年报》、香港《文汇报》、香港《新民晚报》、广州《羊城晚报》及《北京艺术》、《艺术世界》等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畅谈首都舞台的方方面面,评述演艺生活中的亲身经历与人生感悟,实现了既是演员又是文艺评论员的综合艺术素质的全面升华。

晚年生活

吴宏厚一九九五年退休后,定居广州已经十年了,除了读报看书外,还能尽微薄之力,为广州市的文化事业做一些事情,帮助排演小品(曾经在2005年获一等奖),辅导有志气投身演艺事业的学生,为他们踏入艺术之路做了力所能及的指导工作,现有两位中学毕业生经吴宏厚先生辅导已经考入中央戏剧学院。退休后,吴宏厚先生一直怀念母校省丹中,总是故乡之情未了,母校之恩未忘。每年吴宏厚先生都要回丹阳,看望亲人,拜访恩师,在省丹中的校园里走一走,看看久别的笔架山、砚池水、大成殿,是吴宏厚先生感到最快乐的事,与仍健在的老师们品茗长谈,回忆往事是吴宏厚先生最幸福的时刻。

2007年,七十二岁的吴宏厚先生已经适应了广州的生活,身体健康,渐入佳境。如果身体条件允许,他准备在有生之年以广东的民俗风情写点作品,并计划在2009年,其父亲吴锦琛的百岁诞辰纪念之际,在吴氏故里丹阳举办"吴氏三代人的艺术之路"专题展览。这样将告慰丹阳家乡人有一位吴氏后裔走过了演艺一生之路,是家乡人中不可多得的一名话剧、电影、电视剧三栖演员。

人物评价

上一篇:第一届四大小生年龄资料哪里人,陆毅,陈坤,李亚鹏(刚08年《三国》个人资料)
下一篇:夏昊年龄资料哪里人,个人简介,基本资料,经历(夏昊《岁月无声》最新电影《岁月无声》即将上映)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