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龙个人资料
周龙,作曲家。生于1953年,1983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1985年获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奖学金赴美攻读,师从周文中、达维多夫斯基和爱德华兹,1993年获音乐艺术博士学位。曾在哥伦比亚大学、康奈尔大学、杜克大学等多所大学及音乐学院作客座讲学,并经常应邀为美国国家艺术委员会、美国音乐中心和ASCAP等基金会担任评审。作品曾由中国交响乐团、英国BBC交响乐团、伦敦交响乐团、美国洛杉矶爱乐乐团、纽约布鲁克林爱乐乐团、俄罗斯爱乐乐团及德国爱乐室内乐团等公演、广播和录音,中国唱片公司、英国EMI和Cala唱片公司、纽约作曲家唱片公司(CRI)和Delos唱片公司以及德国Teldec唱片公司等均录制发行过他的作品专辑。
周龙人物简介
主要作品有《空谷流水》、《琴曲》、《定》、《禅》、《玄》、《天灵》、《太阳的话》、《磬灵》、《唐诗二首》、《唐诗四首》、《迭响》、《箜篌引》、《魂》、《大曲》、《敦煌传奇》以及《霸王卸甲》等。这些作品曾多次荣获国内外重要奖项,包括美国国家文学艺术学院利伯森作曲家大奖、格莱美唱片奖(1999年,《太阳的话》,Teldec录制发行)等。
周龙个人生平
一,深切的人文关怀
周龙生长在一个知识份子的家庭,中国知识份子对人类命运本能的关切和忧国忧民的情愫,天然地博动在他的灵魂里,流淌在他的血液中。在这场音乐会前半场的三首乐曲中,能非常真切地感受到作曲家这种发自内心的、毫不做作的人文关怀:他要"礼赞"二十世纪中国的艺术家和知识份子;要表达"人们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磨难但仍然为理想而奋斗的精神";要想"通过抽象的音乐语言以表达对他们的崇敬"。他要表达"年轻一代对未来的希望与和平向望"。并进而想"通过音乐反映出一种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三和一体:和平、光、爱"。应该说,象周龙这样充满着人性的博爱、一直关注着人类的命运,并想用"抽象的音乐语言"来表现这种情思的作曲家,在今天这样物欲横流、信仰迷失的社会是非常可贵的!人们并不反对作曲家有非常自我的天地,也尊重作曲家对各种题材选择的自由和对技术技法的钻研与探求,同时,也认同作曲家个人"玩音乐"的权利;----但总也应该对那些胸怀博大、具有深切的人文关怀的作曲家,更多一分表示由衷的敬意和坚决的支持吧!二,深厚的文化背景
周龙在二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写作了大量交响乐和室内乐的作品:《唐诗四首》、《霸王卸甲》、《空谷流水》、《金石丝竹》、《箜篌引》、《五行》、《禅》、《定》、《玄》等等;它们有的直接取材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某一实体(传说、故事),有的则着眼于精神、意韵。不仅在题材的取舍上,作曲家还在他的作品中,一贯大量大胆地使用中国民族乐器,灵活多样地使用纯民乐、中西混合、民乐独奏与西乐协奏等乐队编制,独到地散发着独具民族特色的乐思载体的魅力;不仅是乐器的音色,他更从乐曲的旋法、节奏、结构等诸多方面,充分继承并延展着传统音乐元素的精彩内涵。这次音乐会上演出的《唐诗四首》就是一个很具代表性的例子:第三乐章中,弦乐群微分音和四重奏组的泛音的结合形成的空蒙虚缈的意境;金属音色的"小打",参差不齐的散落节奏营造出的"乱而不燥"的心境;第一乐章中,大幅度的滑音音块与线状音型交替交织出静动结合的音势;第二乐章中,对中国传统乐器演奏法的模拟所形成的音色分离与特有内含----如此等等,无一不具有典型的东方美学特征,无一不是在深厚的中华传统音乐文化背景下的产物!应该看到,周龙这些年来一直自觉地坚持一条道路:对中华音乐传统的三个层面(表层--形态音响学、中层--逻辑结构学、深层--哲学美学)全面地学习、继承,同时又以开放的眼光和胸怀努力学习融化西方一切有用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努力付诸实践,不断地创造出当代新的中华音乐;--这是一条完全正确的道路,是一切中华乐人都应该身体力行的道路。
三,扎实的技术基础
周龙生长在一个音乐家庭,自幼受到的良好的音乐教育和音乐熏陶,再加上他进入专业学习后的勤奋与刻苦,使他具备了一个专业作曲家的全面而扎实的技术基础;无论大、中、小型各类体裁,他样样涉猎;无论"四大件"中的那一门,他不仅"过关",而且随着这些年的不断创作实践,可以说已渐入"佳境"。应该说,对一个作曲家来说,最重要的是用音乐本体来"说话"。最忌讳的是用语言文字来"说话"!(夸夸其谈的创作意图讲解,絮絮叨叨的乐曲介绍文字,实在顶不过一段真实的音乐本体的"直面")!
应该说,周龙是具备了足够的"音乐技术"能力来"说话"的!对这一点,人们毫不怀疑地从他的音乐会上找到了肯定的答案!但,问题不仅于此!从他的音乐会上,看到了他的创新与突破:
1, 调性:自由无调性的思维框架中,出现调性的回归与结合(如,《未来之火》中对民歌旋律的运用);
2, 节奏:有意识地运用复节拍与重音的错位,突破中国传统音乐中常见的方整性的呆滞(如,《启迪》中K,L,N等段中的节奏韵律);
3, 音色:在使用各种音色的色块时,运用了大量中国打击乐音色,从而更新、变幻、丰富了原有的"调色板"(这是对西方音色音乐手法的借鉴、消化和创新);
4, 结构:不仅早就突破了西方传统的乐曲结构模式,而且是在东方乐思发展变化的特有逻辑规律上,结构着每一首不同的乐曲的结构。
有了良好扎实的技术基础,又具有以母文化为根基并不断创新突破的意识,加之以持之以恒的实践,人们所期待的高品位高质量的、"好听的"音乐,必定会源源不断出现。
四,殷切的几点期望
周龙正值中年。象一切有成就的作曲家一样,创作、教学双轨并进,硕果磊磊!应该说,象周龙这样的作曲家,在海内外华人中还有不少。他们是事业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在某种意义上说,中华音乐文化的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已经落到了他们的肩上!因此,对周龙的期望目光,决不仅限于音乐会。但,万里之行始于足下!在宏观地审视周龙的创作之前,还是要先就音乐会上听到的几个作品,提几点不足之处,供作曲家参考:1,《唐诗四首》中使用四重奏组与交响乐队对话、协奏,不失为一出"好戏",但如何处理好两者之间的互补、互动、互为、互相,还有不少功夫可做;同时,作为对立的双方,各自也还可以"玩"得更精彩!(尤其是四重奏部份)。
2,《鼓乐协奏曲》中,有些全奏段落,如何处理好独(领)奏的大鼓与全奏的乐队之间的音响平衡是一大问题。并不是要求当独奏大鼓fff时,乐队一定要轻,但必须指出的是,当这种Tutti出现时,人们只能在隆隆的鼓声"伴奏"下,看见弦乐手们忙乱的动作;甚么和声(或"和音")、织体、线条,甚至于音束、音块,一股恼儿全淹没在隆隆的鼓声中了!这是否是演奏的问题?抑或是音乐厅的音响设计不合理?但最终认为,还是要从作曲家的写作上去找原因。
3,《未来之火》中,整段民间旋律的"回归"如何与无调性的"母体"有机融合、栩栩再生,还远未达到理想境界;看来,这里面还有不少文章可做。
"作曲家如何面对当代社会受众群体"!。这是一个严峻的挑战!面对这一挑战,每一个作曲家都会有自己的选择:有的是强调自我个性、追求,根本不顾社会受众的反映,(最典型的如,美国现代音乐鼻祖密而顿巴比特说:"只管自己怎么写,不必管别人懂不懂");有的是在起步时,从观念到技术(技法)拼命追求新奇、反传统;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冲出去,"脱颖而出"再说!--等站稳了之后,再慢慢考虑"回归";有的则是在以社会受众审美标准为标尺的前题下进行有限度的创新;当然也有完全顺应受众群体的一般审美标准作为自己创作的坐标----总之,五花八门,多元共存。这是一个所有作曲家都面临的、而又永远无法统一认识的问题。周龙已经用他的作品回答了、并还会用他的新作品继续回答这一挑战;这样的理念:--即,作曲家既应有自己的追求、创新,以及由此而采用的各种手段;同时在追求创新、设置坐标时,又必须考虑它与社会受众的理解、需求、认可之间的关系。当然也将无可回避地用自己的作品来回答这一挑战,并接受历史的检验。从某种意义上讲,对这一问题是我行我素、置之不理,还是自觉地探求、掌握这个"度"、不断谋合,以求达到新的统一。这不仅是一把检验一个作曲家到底有多少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标尺,而且也是一块考验一个作曲家成熟与否的试金石。 作曲家脑袋里想得再好,手头上"玩"得再"溜",最后总要通过他的音乐体现并为人所知吧?!不是老爱谈什么"接轨"吗?这个"接轨"、那个"接轨",首先要与当代社会"接轨",要与当代社会的受众"接轨"!否则,一切都是空谈!音乐史上,凡大师者,都是既有突破创新,又为同代社会受众所接受、所推崇。看来这是一条极为普通又常易被人忽略的真理!
相关评价
周龙先生出生于1953年,被国际公认为创作出了融合了中西审美理念和音乐元素的独特音乐作品。在纽约担任了二十余年的富有创造性的"来自中国的音乐"系列的音乐总监后,他在1999年被美国作曲家、作家及出版人联合协会授予著名的创意设计奖。周龙的作品已经被各大公司BIS,EMI,CRI,Teldec (1999年获格莱美奖), Cala, Delos,Avant和中国录音公司录制成唱片发行。他的音乐作品由牛津大学出版社独家发行。艺术与文字研究学会曾指出:与很多在文化之间进行创作的作曲者不同,周龙寻找到了一条曲折的、严峻而又合理的能够巩固其音乐创作方法和技巧的道路,这使得他可以引人注目又畅然地同时表达他作为一个西方音乐的作曲者的经历和他自身与生俱来的可观的中国认知。 周龙的五重奏《禅》的注释里这样写道:"禅"是对一个静物冥想的思索的菁华提炼;这个过程收集散落的思绪,将它们集中最终达到启迪。这一作品的整体构思源于"以清明之思而知"的概念,和从有到无的概念。乐曲的音乐框架是在音调上由繁复到简洁,在节奏上由密集到舒缓,行列上由紧凑到开放,音质上由多彩到单色,音高上由高亮到低柔,这些表达了从凡俗到平静并且最终达到净化的变换过程。
主要作品
主要管弦乐作品
《渔歌》交响诗(1981)(中央音乐学院交响乐队,陈贻鑫指挥)
《广陵散》交响曲(1983)(电影乐团,姚关荣指挥)
《东施效颦》芭蕾舞组曲(1983)(中央芭蕾舞团委约,卞祖善指挥)
《大曲》打击乐协奏曲(民乐队)(1991)(香港中乐团委约)
《霸王卸甲》琵琶协奏曲(1992)(美国妇女交响乐团委约)
《大曲》打击乐协奏曲(西洋乐队)(1993)(台湾省立交响乐团委约,陈澄雄指挥)
《唐诗四首》弦乐四重奏与乐队(1996)(克罗诺斯四重奏团与布鲁克林爱乐管弦乐团)
《唐诗二首》管弦乐(1998)(首届国际作曲大师奖)
《迭响》 管弦乐与民乐重奏协奏曲(2000)(德国巴伐利亚国家广播交响乐团委约)
《未来之火》管弦乐与童声合唱团(2001)(东京爱乐交响乐团委约)
《中国民歌八首》(2002)弦乐队
《鼓韵》管弦乐(2003)(新加坡交响乐团委约,水蓝指挥)
《忧思》管弦乐(2004)(英国广播公司委约,BBC交响乐团,Leonard Slatkin)
《启迪》管弦乐(2005)(美国堪萨斯城交响乐团委约,迈克·斯特恩指挥)
《太鼓与定音鼓协奏曲》(2005)(美国夏威夷交响乐团委约,Sam Wong)
《深深的海洋》长笛、定音鼓、竖琴与弦乐队(2005)(巴萨利与新加坡交响乐团,水蓝指挥)
《竹林一贤》中阮、打击乐及弦乐队(2006)(徐阳委约)
周龙室内作品音乐会
《丝陶》交响音诗(2007)(美国西野交响乐团委约,David Wroe)
主要室内乐与独奏作品
《琴曲》弦乐四重奏(1982) (获全国第四届音乐作品评奖一等奖)
《五魁》钢琴独奏(1983)(获中央音乐学院教材奖)
《太平鼓》小提琴与钢琴(1983)
《小提琴组曲》小提琴与钢琴(1983)
《钟鼓乐三折》组合打击乐独奏(1984)
《幽兰》小提琴、大提琴与钢琴三重奏(1983/2000)
《空谷流水》笛、管、筝、打击乐四重奏(1984)(获全国第三届音乐作品评奖二等奖)
《溯》长笛与古琴(1985)(吴文光委约)
《无极》钢琴、筝、打击乐三重奏(1987/1991)
《恒》箫、琵琶、扬琴、筝、打击乐及二胡(1987)(纽约长风中乐团,纽约州艺术局委约)
《溯》长笛与竖琴(1990)
《禅》长笛、单簧管、小提琴、大提琴与钢琴五重奏(1990) (法国国际作曲比赛首奖)
《定》单簧管、打击乐与低音提琴三重奏(1991) (德国国际室内乐作曲比赛首奖)
《魂》琵琶与弦乐四重奏(1992)(美国匹兹堡国际音乐节委约,吴蛮与克罗诺斯四重奏团)
《金石丝竹》笛、长笛、单簧管、小提琴、大提琴与打击乐(1993)(哈佛大学弗朗姆委约奖)
《玄》长笛、打击乐、琵琶、筝、小提琴与大提琴(1993)(美国国会图书馆库茨维斯基音乐基金会委约奖,纽约新音乐团) 《唐诗四首》弦乐四重奏(1994)(美国作曲家基金会委约奖,上海、切斯特、西奥姆皮四重奏团)
《天灵》(1994)琵琶与室内乐团(美国巴罗基金会国际作曲比赛首奖,吴蛮与洛杉矶爱乐)
《五魁》铜管五重奏(1995)(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现代室内乐团委约)
《石窟传奇》胡琴与打击乐四重奏(1997)(美国纽约凯里基金会作曲委约)
《磬灵》小提琴、大提琴与钢琴三重奏(1999)(美国室内乐协会委约,皮博迪钢琴三重奏团)
《钟祭》(2000)(美国博物馆机构委约为马友友及纽约长风中乐团 创作专题音乐会)
《中国民歌八首》(2001)弦乐四重奏(上海四重奏团)
《和》弦乐四重奏(2002)(爱尔兰音乐节委约,爱尔兰广播弦乐四重奏团)
《五行》六重奏(2002)(哈佛大学弗朗姆委约奖,旧金山现代室内乐团)
《鼓韵》单簧管、三位打击乐、小提琴及大提琴(2003)(明尼苏达室内乐协会及MO太鼓委约)
《长风破浪》民乐五重奏(2004)(纽约凯里基金会委约,贺纽约长风中乐团成立二十周年)
《无极》钢琴与两位打击乐三重奏(2004) (锤与棒三重奏组)
《钢琴锣》钢琴独奏兼大小京锣(2005)(美国桑塔·克莱拉大学委约,特罗萨·麦考洛)
《庙会》萨克管与大提琴二重奏(2005)(美国印地安那州立大学委约)
《钟鼓楼》混合室内乐团(2006) (柏林世界文化馆委约,德国法兰克福现代室内乐团)
周龙与妻子陈怡
《和王维,孟浩然》琵琶、二胡及室内乐团(2007) (马里兰大学委约,华盛顿后古典室内乐团)
《虚境》单簧管、小提琴、大提琴与钢琴四重奏(2007)(费城现代室内乐团委约首演)
主要声乐与合唱作品
《太阳的话》无伴奏混声合唱(英文)(1982) (1999格莱美唱片奖)
《离骚》女高音与室内乐团(1988) (饶岚与德意志爱乐室内乐团)
《诗经》女高音与室内乐团(英文)(1989) (饶岚与大都会歌剧院乐队队员)
《绿歌》女高音与琵琶(1984/1991)(饶岚与董亚)
《琵琶行》女高音与琵琶及大提琴(1991/2000) (饶岚,闵小芬,倪海叶)
《箜篌引》女高音、二胡、琵琶、筝及弦乐(1995) (饶岚与长风中乐团,纽约州艺术局委约)
《声声慢》女高音、二胡、琵琶、筝(1989/2000) (饶岚与长风中乐团)
《诗经两首》无伴奏混声合唱(英文)(2002)
《四季》女童声合唱(英文)(2003) (美国加州半岛女童声合唱团)
《歌谣》童声合唱与二胡(2007) (美国国家艺术委员会作曲家委约,Syracuse童声合唱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