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穿上这身“白衣战袍”以来
他累计接诊和收治患者超过500人次
协助完成各类门急诊手术300余例
急诊病房值班累计200余天
抢救室里过生日,病房里过年
他带着医者的温度
和对生命的敬畏
热忱满怀,向光而行
他致力于研究关节手术的“绝症”
——关节纤维化
围绕该领域的研究在
《柳叶刀》子刊Ebiomedicine等高水平期刊
共发表中英文论文超过15篇
填补该研究领域的空白
在国际上赢得了广泛的认可
他是北京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2022级博士生
2023年北京大学学生年度人物陈曦
01
责任·使命
白衣为甲誓不负,未应磨染是医心
“这是我的岗位,我得对得起身上的这件白衣。”
责任感,是陈曦在临床工作中学会的第一个关键词。2020年的大年初一,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陈曦选择坚守自己的岗位,主动前往急诊值班。在防护物资没有到位的情况下,陈曦翻出医院很久之前的护目镜,戴上双层的外科口罩,连续24小时接诊处理急诊患者,保障了医院疫情期间的正常运转和急诊病人的就诊需求。
“我是比较典型的ENFJ型人格,我很喜欢去帮助别人,医生这个职业对我有着无限的吸引力,所以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我毫不犹豫地就选择了临床医学专业。”
从高中开始,陈曦就对医学领域充满兴趣。孔子说:“君子不忧,君子不惧”,对于陈曦来说也是这样,他从不后悔选择医学这条艰难坎坷的道路,更是无比享受这九年在医学领域学习的时光。“当我所学能够真正帮助身边的朋友和就诊的患者时,我从心底充满喜悦和成就感,这就是我作为医生的一种价值和使命。”
进入临床工作的这四五年,陈曦也逐渐明白了,灵活的“临床经验”,要远远比教条的“医学知识”更加重要。“就像老师经常强调的一样,没有病人是按照教科书生病的。” 每一位患者都是一个独特的生命,每一个复杂的病例都带来了新的挑战,每一次成功的手术都是对自己医学知识和技能的不断深化和拓展。在经过了临床的历练之后,陈曦对怎样做一名合格的医生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
“医学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学科,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容不得一点疏忽和大意,要永远保持对医学的谦卑和对生命的敬畏。”
在冰冷的仪器和复杂的数据背后,隐藏着患者的期望和生命的脆弱。即便掌握了再多的医学知识,也不能忽视每一位患者的独特性和复杂性。正如唐朝医学家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所说:“学医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这就是一种对医学的谦卑。
医学不仅仅是一门简单的科学,更是一门人文的艺术。陈曦认为,如果只是把医疗技术当成一种赚钱的工具和谋生的手段,那么作为医生就不配享有社会的尊重和爱戴。一名合格的医生,应该透过冰冷的检查数据,看到后面真实而真实的人。正如特鲁多医生的墓志铭上写的那样:“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他也时常用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卡拉玛佐夫兄弟》的话来警醒自己:“爱具体的人,不要爱抽象的人。”如果医生失去了对患者的关切和热心,就失去了医学的初心和对于生命的敬畏。
02
探索·挑战
医途漫漫路未尽,不负韶华行且知
“任何的困难和压力都不能压垮一个人,因为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
从陈曦的成长经历中就能看出,他是一个喜欢探索和迎接挑战的人。高中阶段,他就在化学奥林匹克竞赛和生物学奥林匹克联赛中屡次获奖。本科阶段,他收获了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和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本科毕业时,他在繁重的医学课程的压力下,修完了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开设的双学位课程的全部学分,拿到了临床医学和管理学两个学士学位。他还参与了多个创新创业项目,在光华管理学院商业计划书大赛和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斩获诸多奖项。
回首过往,能在本科阶段走上科研的道路,陈曦最感谢的是基础医学院免疫学系的初明老师。某一次课后,初明老师和陈曦就一个科研问题深入探讨,并邀请陈曦加入实验室进行深入地探索。在早期的实验探索中,初明老师给了陈曦极大的指导和帮助,为他建立了基本的科研思路和方法体系,成为他科研道路上的“领路人”。在初老师的指导和支持下,他们提出了“药靶空间”学说,共同开发完成了新一代的基于人工智能的药靶筛选平台,并获批了12项软件著作权,也在权威期刊上发表了多篇药物筛选相关的SCI论文,为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领域开辟了新的思路。
关于本科阶段选择药物设计和筛选这个方向的初衷,陈曦提到:
“因为很多疾病是现代医学不能解释和治疗的,教科书上对于很多疾病的治疗其实还是一片空白,每每学到这些地方的时候,我都觉得是一种充满未知的探索和挑战。”
正是这种直面困难的心态和坚韧不拔的意志,让他在面对科研难题上从未放弃和退缩。
03
持守·笃行
学医九载心不悔,三千日夜正兼程
“当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那么他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
“周老师一直是我心目中的榜样”,陈曦硕博士阶段师从周一新教授,从本科在积水潭医院实习听过周老师的课程之后,陈曦便萌生了选择周老师课题组的想法。“周老师讲课的时候特别帅,他非常有人格魅力和格局。”进入研究生阶段之后,周老师对陈曦的严格要求与毫不懈怠更是从另一个方面激励了他成为更优秀的医者。“周老师从来不会限制我的探索,也知道我喜欢富有挑战的工作,所以推荐我选择关节纤维化这个研究课题。”
陈曦(右)和导师周一新教授
关节纤维化是关节手术后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了病人的手术效果。全球目前有超过10万人正在饱受着关节纤维化的困扰,对于这些病人,没有任何有效的药物可以治疗。在临床中接触了一个又一个的关节纤维化病人,他们的痛苦和挣扎让陈曦心痛不已。
他下定决心要解决这个临床的“绝症”。“我想真的为这些纤维化的患者做点什么。”从选择了这条艰难的研究方向开始,陈曦就知道自己没有任何捷径可以走。而关节纤维化的研究当时在国内几乎是一片空白。五年的时间里,他一点一点收集病人信息,反复尝试建立关节纤维化动物模型,不断筛选药物补充基础实验和测试。为了能够平衡临床工作和科研进度,他充分利用碎片时间。经常早上5点起床开始学习,趁着自己早上头脑清醒的时候阅读文献,规划实验,然后赶在8点之前到医院查房交班,开始一天的临床工作,晚上6点下班继续阅读文献和补充实验。比起熬夜,他更喜欢早起,因为临床工作比较累,如果下班之后可能就没有精力再去做了。“偶尔需要写文章或者赶进度的时候也会4点或者三点半起床,这样可以相对获得一个比较完整的时间来写作,不会被打扰。”这样日复一日的生活可能在别人看来是辛苦的,但陈曦多年来却甘之如饴。
陈曦在实验室
就这样,从动物模型到细胞实验,从临床随访到算法开发,陈曦一步一个脚印,通过扎实的科研工作,逐步回答了关节纤维化的发病机制,找到了关键的致病细胞群,也优化了关节纤维化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更是在全球首创关节纤维化药物精准筛选新思路,找到了用于临床的新靶点。在《柳叶刀》子刊等高水平权威杂志发表中英文论文超过15篇,填补了国际上纤维化研究领域的空白,在国际上赢得了广泛的认可。
在陈曦的眼中,每一位患者都是一个值得倾听的故事,每一次治疗都是对生命的一次珍贵的呵护。陈曦的医学之路,永远充满着挑战,也永远充满收获。未来的日子,他希望自己能够初心不改,坚定前行。
来源 | 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北京大学学生工作部
采写 | 孙小婕
图片 | 受访者提供
排版 | 史童月
责编 | 戴璐瑶
<<左右滑动查看栏目>>
本文标签属性:
北京大学:北京大学排名
技术:技术討論區地址
药品:药品经营与管理
传染病:传染病法律法规
生物:生物技术
美好:美好的近义词
高考:高考失利后成了大明星
创业:创业商机网
化学:化学周期表
艺术:艺术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