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论述二”
纵观中国传统建筑,无不附会风水之传说;
横贯现代中国乡村,比比皆见风水之残痕。
显然,在中国建筑史上,风水曾扮演过重要而特殊的角色,尤其在村舍民宅中,更是存而不显地起着思想指导与精神支柱的作用。同时也深深重重地刻印在人们的心头。
因此,风水不仅应在中国建筑史里占享重要篇章,亦该在中国文化史中立有一席之地。
长期以来,风水却因其迷信、愚昧、光怪陆离的形色,而被当成糟粕,为文化人所不齿,摈弃于中国建筑史研究范畴之外。
令人感慨的是:风水却早于70年代风欧美,为海外异域人士所瞩目,这种“风水热”的兴起固然杂有猎奇之因,也不无深刻的社会根源。启示吾辈:风水绝非一团糟粕,不可概之为虚无。
当今,随着对传统文化的日益重视,作为一种民俗文化观念,风水在国内已逐渐被人们谈论,并引起浓厚的兴趣,伴随着这种兴趣与好奇心而来的是亟需探究风水的读物,本书便可适合这种需求。
目前,尽管一些学者对风水的探索已获得一定的成果,但多数情形下,人们仍只将风水当作一种时髦古董,或冠之以玄学色彩,或附以种种雅号与科学等量齐观,或将之与道教揉和混杂。
总之,都片面夸大了风水的深奥与魅力,给风水增覆了一层现代色彩的神秘面纱。至于风水到底是何物?如何发生、发展?其基础与依据何在?对传统建筑有哪些具体影响?与道教的建筑思想有何关系?在当今乡村风水复盛的形势下如何评价?现代建筑怎样面临残存的风水观念等等问题,至今仍是一片迷惘。
本文从勾勒阳宅风水理论发生发展的历史轮廓着手,借着对风水盛行的东南地区的赣、闽、浙、皖、苏等省的实地调查,试图寻找上述问题的答案,推导风水的主导思想与语言模式,以加深对祖国传统建筑内涵的认识,并企图对之作出一定的解释、论述以及评价。
风水有阳宅、阴宅之分,阳宅为生人所居的房屋及有关方面;阴宅则指亡人之墓。本书探讨以阳宅为主,有关阴宅只涉及与阳宅有关联的部分。
历史的湮没与蒙尘,使有关风水的资料鱼龙混杂,真伪莫辨,加之笔者学力浅微,实难在本书中成功地完成以上构思,幸得诸多先生的帮助,使我能寻出一点敝帚自珍的东西,权当抛砖引王,旨在促进传统与现代建筑的结合研究。谬误之处谨希读者不吝指正。
本书系由我硕士论文补充修改,在导师潘谷西教授指导下完成的。其间还得到郭湖生、朱光亚两先生指导。梁白泉、刘叙杰、刘先觉、杜顺宝先生为本书提出不少宝贵意见,在此书出版之际,表示感谢。
本文标签属性:
风水:风水天医皮剑青
建筑:建筑面积
文化:文化自信
道教:道教名山
文物:文物大使馆
民俗:民俗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