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平/文
教育发生在师生之间的互动中,是心灵相撞的曼妙,是以爱育爱的美好。以爱育爱是多年前我给北大附中河南分校小学和幼儿园写的教育理念,我想这就是教育。
著名教育学家、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顾明远先生有句名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这是顾先生终生从教归纳出的精华思想和语言,尤其是前半句,揭示了学校教育的本质和底线。
现实存在的问题是:有时老师有爱,但学生却没有感知到老师的爱,这如何解释?
是老师把爱藏起来了?如此,能说“有爱就有教育吗”?顾老在一次访谈中再度说到这句话时,也谈到了“老师有爱但学生没有感知到”的问题,而且,这种情况往往是许多年轻教师的年轻所为,因为,这属于有爱却没有方法让爱抵达目的地,是通道出了问题,或叫没有同频共振。
当然,这既是态度问题,也是能力问题,但终归还是态度问题。这里所说的态度便是“真爱”,是发自内心的爱,是属于教师职业的爱,是只有输出不求回报的爱,是大爱无痕,是大爱无疆。
然而,有的人当了一辈子老师,最后在学生口中竟然成为无名氏,一说就是“语文老师”“物理老师”“生物老师”……多年后在似曾相识中依然保持这样的称呼,难道这是学生的问题吗?非也!
问题有两点:其一是老师没有真爱;其二是有爱但没有被感知。
早年曾有一位教学功底堪称名师的老师,他的课堂充满的都是知识,就是没有爱,甚至还有恨。为啥呢?因为但凡哪位学生惹到他(包括回答问题错了),他都会以唇枪舌剑挥舞过去,弄得学生无地自容后,彰显自己的才华横溢。然后受到“剑伤”的同学就会带着恨听课。不过,讲实话高中的孩子都懂事,在“一切为了分数”的目标下,忍你恨你,但还是听你。
似乎我在说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实际情况也确实极端,因为更多的老师不是没有爱,而是把功夫都用在教材和考试上了,至于学生,似乎在他们眼中,无非是教材与分数之间的“中介”,至于谁谁都是符号而已。如此说去,我真的不知道这样的老师有没有爱。或许,他们更爱的是分数,因为“教出来的分数”,一方面属于学生,一方面属于老师,老师得到分数可以带来名师的荣誉,更能因此转化为名师效应和效益。
当然,我在这里主要是讲问题,而实际上更多的老师是爱学生的,只是没注意在传递过程中发生了“路损”,以至于到了学生那里所剩无几,让学生基本没感觉。这种情况的事例很多,而且,问题都出在了情商方面,不懂管理自己,更不懂管理学生,即便是好话,说出来也未必中听。
比如有个场景,老师用黑板檫敲着讲台、训斥学生说:我对你们要求严格了点是为了啥,还不是为了你们能考上大学吗,然后又抛出一句:好赖不懂。
记得前几年学生聚会,有几名学生在议论曾经的一名老师时,竟有人问出一句话:你们看见她笑过吗?然后,大家茫然、摇头。
前不久,我在一篇文章中讲过“天道”,我认为,做老师更是要尽天职、行天道,要从第一步就踏进天道里,就以敬天畏人的高度,把教师这个天职做好、做到位。最后总结为一句话: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有爱也未必有教育,关键是要让老师的爱抵达学生的心。
本文标签属性:
美好:美好的反义词
幼儿园:幼儿园简笔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