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苦秦久矣出自何处(天下苦秦久矣指的是什么)

天下苦秦久矣出自西汉时期司马迁所著《史记》中的一篇《陈涉世家》。

天下苦秦久矣出自何处(天下苦秦久矣指的是什么)

节选如下: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duó)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

“天下苦秦久矣”这是秦朝末年,大规模农民起义爆发之后,起义军中广为流传的一句口号。

天下苦秦久矣指的是:当时秦王朝的统治太过残酷严苛,导致民怨沸腾,所以这句话就是说天下的老百姓在秦朝的暴政下统治下已经受了太多的苦,已经太久了。暗示是该结束的时候了。

距离秦朝平定六国,建立起大一统王朝才不过仅仅二世不到五十年,为了避免秦朝会出现治下百姓逃亡暴动的现象呢?

秦朝发生大规模百姓逃亡起义的现象,十分值得我们进行深层次的剖析。

百姓大规模逃亡现象的起源与发展

既然秦朝末年发生了老百姓大规模逃亡的现象,那么大家对此都应该存有疑问:难道中国古代社会百姓逃亡的现象是从秦朝开始的吗?

史学家对这个问题也同样重视,但是当他们翻阅了大量古籍,考察了大量的古迹之后,得出结论:早在先秦时期,便已经有百姓逃亡的现象了。只不过当时百姓逃亡的规模并不是很大,所以才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

因此,百姓逃亡的现象并非起源于秦朝。根据史料记载,最早在商周时期便已经出现了百姓因为不堪政府的暴政而逃亡的事件了。

例如说商朝末年商纣王统治时期,由于统治者昏庸无道,对百姓实行高压统治政策。使得大批老百姓无法生存下去,只能纷纷逃亡另寻生路。

再比如说西周末年,“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闹得民怨沸腾,于是大量的百姓也不愿意继续被这种昏庸的国王统治,便开始大规模地逃亡了。

不过由于商周时期的社会大体上还算稳定,所以百姓逃亡的现象,也仅仅发生于某位统治者的在位期间,并不会扩大加剧。到了西周东迁之后的春秋战国时期,百姓的大规模逃亡现象便开始加重了。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第一个大分裂的时期。西周东迁之后,周天子所能掌控的土地以及军队少之又少,随之而来的是周王室的地位一落千丈。

一些实力比较强大的诸侯,逐渐凌驾于周天子之上,想在诸侯之中确立霸主的地位,甚至最终取代周天子成为天下的主人。因此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彼此征伐不断。

频繁的战乱使得社会陷入了急剧的动乱之中,兵荒马乱之下,老百姓想要安稳地过太平日子自然是不可能的。

因此社会上自然会出现那些不堪重负的老百姓大规模逃亡的事件。根据不完全统计,春秋战国时期老百姓逃亡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原因:要么就是因为频繁的战乱,使得他们没有办法安心过着自给自足的耕种生活,使得他们不得不逃亡到相对安全的地方谋生。

要么就是因为实在缴纳不起自己国家的重税而被迫逃亡。还有的人是因为卷入自己国家的政治斗争之中,无奈之下只能背井离乡的。

例如说春秋五霸中的齐桓公最开始便是卷入了国内的继位风波。不得已之下逃亡国外,最后在管仲等人的辅佐下,才重新回到齐国执掌大权,让齐国成为了春秋首霸。

不过说到底,在逃亡的人中虽然有像齐桓公这样的落魄贵族子弟,但更多的都是没有身份的平民百姓。而他们逃亡的原因也非常简单,就是日子实在是过不下去了。试想如果能安安稳稳地过日子,谁又想背井离乡呢?

百姓们之所以逃亡,不都要么是因为统治者残暴不仁,又或者是自己的国家被其他国家占领,迫不得已吗?在春秋战国时期,百姓的逃亡,大部分都是因为第二种原因,即自己的国家被别国所侵占。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都想称王称霸甚至取代周天子成为天下共主,自然一门心思想要灭掉其他的国家。

秦朝针对百姓流亡做出的举措,以及适得其反的原因

既然春秋战国时期,百姓逃亡的现象如此之严重。那么秦国在灭掉六国统一天下,建立起大一统王朝之后,都实行了什么样的举措,来减少这种现象的发生呢?

最后又是因为什么原因,在秦朝建立不过二世之后,就出现了百姓再次大规模逃亡甚至暴动起义,以至于秦朝灭亡的现象呢?

事实上,春秋战国时期,人口大规模逃亡的同时,各国的统治者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人口的数量是十分重要的。

老百姓不仅是国家的赋税来源,更是劳动力、军队以及生产力的来源。换句话说一个国家的人口数量越大,那么这个国家的国力往往也越强大。反之则弱。

1、户籍制度与六国遗民的反抗

因此在统治们的眼里,阻止这种因百姓逃亡而引起的人口流失是很有必要的。战国晚期的时候,当时还是秦王的秦始皇就率先在秦国内,试验起了阻止百姓逃亡的办法。这套办法便是户籍制度。

户籍制度的内容并不难理解,就是政府派官员到民间去,将每个地方有多少人有什么人全都摸清楚之后,全部登记在户籍册里,再由政府下达命令,严禁各地之间的居民流动。这样一来,即便各地有一些胆大包天的人还敢逃亡,官府也能第一时间发现,并且予以制止。

秦国的这套户籍制度,也是秦国能在六国之中脱颖而出的一大原因。百姓不再逃亡之后,政府的税收以及生产就有了保障,国力自然会强大起来。

秦灭六国统一天下之后,这套户籍制度就被中央政府推行于全国,起到了很好的成效。

不过秦朝以武力攻灭六国,又施行了一系列大一统的措施,想要抹去六国留下的痕迹。这样的做法,自然会遭到许多原有的六国遗民的反对。

这些人怨恨秦朝,自然不肯乖乖地执行秦朝的户籍制度。于是便带头反对政府制度的户籍政策,策动大批的六国遗民进行逃亡。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西汉的开国功臣张良。张良原本是战国六国之中的韩国人士。秦灭亡六国之后,张良每时每刻都在想着刺杀秦始皇,为自己的国家报仇。

然而由于谋划不当,张良不仅没有能够成功地刺杀始皇帝,反而打草惊蛇险些令自己被捕。无奈之下,张良只好开启了逃亡之路,最后成为了汉高祖刘邦的谋士,总算是报了亡国之仇。

像这样因为不愿受秦朝统治而逃亡的六国遗民还有很多,他们后来大多都成为了秦朝末年起义中的生力军。所谓“秦实亡于六国也”就是这么一回事。这些六国遗民流亡之后反而成为了反抗秦朝统治的主力。

2、乱世用重典适得其反

除了依靠户籍制度来限制百姓逃亡、人口流失之外。“乱世用重典”秦朝还为此制定了严苛的法律。秦朝的法律实行“连坐法”,意思是只要一家中有一人逃亡,违反了秦朝的法律。

那么这一整家子人,甚至是附近的邻居都要受到牵连。这样严苛的刑罚不仅仅只适用于逃亡,只要触犯了秦朝的任意一项法律,都要被连坐。

虽然说治乱世用重典是没有错。但是秦朝的连坐制度有些太过于严苛和不近人情了。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原本秦国治下的百姓,也因为害怕触犯律法,而不得不走上了逃亡之路。如果触犯律法惩罚的只有自己那自然不算什么,但是祸及家人是人们所不能忍受的。

例如汉高祖刘邦手下的开国功臣彭岳。他原本就是秦国治下的百姓。家中贫穷的他迫于生计,只能落草为寇。

按照秦朝的律法,不仅彭岳本人要被处斩,他的整个宗族大大小小数百口人都难逃一劫。无奈之下,彭岳只能带着全宗族的人一起逃亡,最后投奔到刘邦的手下。

那么秦朝的律法中,对于触犯法律罪不至死的人,难道就没有别的安置方法吗?当然是有的,根据近些年出土的《睡虎秦简》中记载,那些触犯秦朝律法程度较轻的罪犯,一般都被政府充作苦役,发配到边疆修筑防御工事。

秦朝建立了一座极其雄伟的防御工事,那便是长城。也就是说大部分罪不至死的罪犯,都被秦朝政府发配去修筑长城了。

用罪犯当苦役,在我们现代人的眼光看来是一件好事。像我们如今也经常让罪犯进行劳动改造。

但是在当时那个年代,从秦朝统治的中央地区到边远的长城,有着很长的一段距离。一路上,光是由于水土不服而病死的罪犯就不在少数。

更别提如果没有按照约定的时期赶到长城,会被追究责任,连坐整个家族。这样一来,罪犯们最终还是难逃一劫。

譬如陈胜吴广,便是因为大雨误了工期,惧怕于秦朝律法严苛的刑罚。才一不做二不休,杀死了看守的士卒,鼓动这些被发配的劳役们流亡起义的。所以秦朝末年的农民大起义,实则发源于百姓的逃亡。

“天下苦秦久矣”,人们或是出于身为六国遗民不肯接纳秦朝的原因而逃亡,又或者是因为不堪于秦朝严苛的刑罚而逃亡。

总而言之,秦朝建立不久之后,社会上便出现了百姓大规模逃亡的现象。百姓的大规模流亡,最终发展成了暴动起义,灭亡了秦始皇心心念念想要“千秋万代”的大秦帝国。

结语:

秦代百姓逃亡的现象在秦始皇驾崩,秦二世胡亥即位后愈演愈烈。胡亥为政昏庸,不仅大兴土木建造奢华的宫殿,还好大喜功肆意发动战争。

使得全国上下民怨沸腾。昏君胡亥的种种举措,更加加剧了百姓们心中的怨气。使得百姓流亡起义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最终发展成为了席卷整个国家的农民大起义,葬送了整个大秦帝国。

上一篇:娱乐圈撞脸明星合集,你觉得哪一对更像? ​​​
下一篇:张岳原型是谁(东北往事张岳原型是谁)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