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说说成语“割发代首”的来历?(为何曹操要割发代首,这个做法是为了什么?)(《三国演义》中的“割发代首”是什么意思?)

曹操为了表示自身带头执行禁令,于是就拔剑假装自杀,他的下属为了编造了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说是刑罚不能加于最高领导。曹操于是想出一个割发权代斩首的妙招。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曹操割发代首的出处是哪曹操为什么要割发代首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曹操割发代首的出处是哪曹操为什么要割发代首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请说说成语“割发代首”的来历?(为何曹操要割发代首,这个做法是为了什么?)(《三国演义》中的“割发代首”是什么意思?)

文章目录:

  1. 请说说成语“割发代首”的来历?
  2. 为何曹操要割发代首,这个做法是为了什么?
  3. 割发代首什么意思?割发代首典故出处介绍

一、请说说成语“割发代首”的来历?

东汉末年,曹操打马超的时候下令不准任何人践踏农田,违者斩首。但是有一次曹操在经过农田时他的马突然惊了,造成了一大片农田毁坏。因为先前他有践踏农田斩首的命令,所以他拔剑就要自刎,但是众将劝说:“你是主将不能死,如果你死了谁来指挥我们打仗。”于是曹操就割下了一缕头发来惩罚自己来代替斩首.......

源自曹操。东汉末年曹操率兵打马超时下令不准任何人践踏庄稼,违者斩首。但是他自己的马突然受到惊吓,踏入麦田,毁坏了一片小麦。曹操为了表示自身带头执行禁令,于是就拔剑假装自杀,他的下属为了编造了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说是刑罚不能加于最高领导。曹操于是想出一个割发权代斩首的妙招,可见曹操是多么的奸诈!

“割发代首”应来源于曹操。

正史《三国志》(曹操)常出军,行经麦中,令“士卒无败麦,犯者死”。骑士皆下马,付麦以相持,于是太祖马腾入麦中,敕主簿议罪;主簿对以《春秋》之义,罚不加于尊。太祖曰:“制法而自犯之,何以帅下?然孤为军帅,不可自杀,请自刑。”因援剑割发以置地……其酷虐变诈,皆此类也

用《三国演义》第十七回“袁公路大起七军曹孟德会合三将”中的故事来说,建安三年(公元198年 )曹操亲自率领大军去讨伐张绣:行军之次,见一路麦已熟;民因兵至,逃避在外,不敢刈麦。操使人远近遍谕村人父老,及各处守境官吏曰:“吾奉天子明诏,出兵讨逆,与民除害。方今麦熟之时,不得已而起兵,大小将校,凡过麦田,但有践踏者,并皆斩首。军法甚严,尔民勿得惊疑。”百姓闻谕,无不欢喜称颂,望尘遮道而拜。官军经过麦田,皆下马以手扶麦,递相传送而过,并不敢践踏。操乘马正行,忽田中惊起一鸠。那马眼生,窜入麦中,践坏了一大块麦田。操随呼行军主簿,拟议自己践麦之罪。主簿曰:“ 丞相岂可议罪?”操曰:“吾自制法,吾自犯之,何以服众?”即掣所佩之剑欲自刎。众急救住。郭嘉曰:“古者《春秋》之义:法不加于尊。丞相总统大军,岂可自戕?”操沉吟良久,乃曰:“既《春秋》有法不加于尊之义,吾姑免死。”乃以剑割自己之发,掷于地曰:“割发权代首。”使人以发传示三军曰:“丞相践麦,本当斩首号令,今割发以代。”于是三军悚然,无不懔遵军令。

有诗论之曰:“十万貔貅十万心,一人号令众难禁。拔刀割发权为首,方见曹瞒诈术深。”

二、为何曹操要割发代首,这个做法是为了什么?

在古时,人们把头发看的很重要,当时曹操有一个重大失误,是为了道歉。

因为曹操怕死,正好觉得自己的头发太长了,他也想理发,又怕别人知道,所以就割发代首。

这个做法是为了稳定军心,赢得自己在军中的信任,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头发是古人最重要的东西。

割发代首的故事,常见于第十七回。建安三年(198年),曹操第二次征讨。时正值割麦季节,曹操在发兵时严明军纪:“大小将校,凡过麦田,但有践踏者,并皆斩首。”在经过麦地时,将士们个个都小心翼翼,下马拨开麦子前行,没想到曹操自己的马却因受惊而踩踏了麦田。

二、割发代首的可贵之处割发代首是一种自觉。在当时礼法并行的时代,曹操能够主动让渡礼制原则的有利权力,而适用更具普适性的,在当时无疑是进步的。曹操提出为自己议罪,众人一定是惊讶的,倘若由他人提出,恐怕就是扰乱军心,居心叵测了。

割发代首是一种勇气。作为威震三军的统帅,是权威的化身,敢于认错需要勇气。而事实上,割发代首的行为不仅没有损害曹操的权威,反而是加强了,因为威立于信。这件事在三军传开后,将士们没有一个敢违反法纪的。

割发代首是一种敬畏。曹操发兵时严明军纪,如今自己却违反了,割发代首很好地维护了法律的公正、平等,是对三军将士的尊重,更是对法律的敬畏,对规矩的敬畏。值得注意的是,倘若仅仅模仿割发代首的形式,自罚三杯,文过饰非,是不同于曹操的初衷的。

他让官员为自己议罪,官员按照礼法,认为“罚不加于尊”,没听说过给议罪的。曹操说,议罪,我是认真的。不过由于统军重任在身,他拿剑割断头发,暂且割发以代。这件事在裴松之注中有记载:

常出军,行经麦中,令“士卒无败麦,犯者死”。骑士皆下马,付麦以相持,于是太祖入麦中,敕主簿议罪;主簿对以春秋之义,罚不加于尊。太祖曰:“制法而自犯之,何以帅下?然孤为军帅,不可自杀,请自刑。”因援剑割发以置地。

三、割发代首什么意思?割发代首典故出处介绍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古人因为孝道的约束,会把自己身上的每个部位都看的很重,那怕是随意剪头发都相当于是做了不孝的事情。三国时期,曹操就曾割发代首,这个故事相信大家应该不会陌生。这次要为大家讲解的成语就是“割发代首”,曹操违背了自己下的死令,但是他身为首领也不能这样轻易赴死,便割掉自己的头发代之。下面就来看看背后的典故究竟是怎样的吧。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十七回,发生在曹操征讨张绣之际,相关人物分别为曹操、和郭嘉。原文如下:

操留荀彧在许都,调遣兵将,自统大军进发。行军之次,见一路麦已熟;民因兵至,逃避在外,不敢刈麦。操使人远近遍谕村人父老,及各处守境官吏曰:“吾奉天子明诏,出兵讨逆,与民除害。方今麦熟之时,不得已而起兵,大小将校,凡过麦田,但有践踏者,并皆斩首。军法甚严,尔民勿得惊疑。”百姓闻谕,无不欢喜称颂,望尘遮道而拜。官军经过麦田,皆下马以手扶麦,递相传送而过,并不敢践踏。操乘马正行,忽田中惊起一鸠。那马眼生,窜入麦中,践坏了一大块麦田。

操随呼行军主簿,拟议自己践麦之罪。主簿曰:“丞相岂可议罪?”操曰:“吾自制法,吾自犯之,何以服众?”即掣所佩之剑欲自刎。众急救住。郭嘉曰:“古者《春秋》之义:法不加于尊。丞相总统大军,岂可自戕?”操沉吟良久,乃曰:“既《春秋》有法不加于尊之义,吾姑免死。”乃以剑割自己之发,掷于地曰:“割发权代首。”使人以发传示三军曰:“丞相践麦,本当斩首号令,今割发以代。”于是三军悚然,无不懔遵军令。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曹操征讨张绣。时值麦收季节,曹操下令反践踏麦田者斩首示众。不料曹操自己却因坐骑受到惊吓而跑进了麦田,踏坏了粮食,曹操拔剑欲自刎谢罪。在众文武的劝说下,曹操割下自己的头发以示受罚。一举一出,全军震撼,再也没人不遵守军令。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割发代首”,意为把头发割了代替砍头。

小说中提到的曹操“割发代首”的故事,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出自《三国志?武帝纪》注引《曹瞒传》。该传载:“常出军,行经麦中,令‘士卒无败麦,犯者死’。骑士皆下马,付麦以相持,于是太祖马腾入麦中,勅主簿议罪;主簿对以春秋之义,罚不加于尊。太祖曰:‘制法而自犯之,何以帅下?然孤为军帅,不可自杀,请自刑。’因援剑割发以置地。”

曹操此举是为了严明军纪还是诈术呢?后人对此存在一定的分歧。为《三国志》作注的裴松之就认为是后者。他说这是曹操的“酷虐变诈”。《三国演义》作者显然也是这个观点。作者在描述了这个故事后,还特意加上了一段古人的诗句表达自己的态度:“十万貔貅十万心,一人号令众难禁。拔刀割发权为首,方见曹瞒诈术深。”

不过,笔者认为,曹操此举却是其性格特征的具体体现。在这个故事中,曹操清清楚楚地说了这样一段话:“然孤为军帅,不可自杀,请自刑。”作为全军统帅,为了执行军法将自己处死,显然是不可能的,割发,相当于髡刑,也是当时一种严厉的刑罚。曹操这么做,无疑是对法令的尊重。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曹操割发代首的出处是哪曹操为什么要割发代首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曹操割发代首的出处是哪曹操为什么要割发代首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上一篇:最美不过初相见,最思不过昨日缘,最笑不过红尘客,最难不过复少年什么意思...(最美不过初相见是什么意思?)(“最美不过初相见”是什么意思?)
下一篇:最美不过初遇见是什么意思(最美不过初相遇,是什么意思?)(最美不过初相遇,就是一种最美好的记忆)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