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无线微创脑机接口临床试验取得突破性进展,最快两年后实现成熟应用。
据清华大学官微1月31日消息,2023年10月24日,清华大学医学院洪波教授带领团队设计研发的无线微创植入脑机接口NEO(Neural Electronic Opportunity),在宣武医院成功进行首例临床植入试验。宣武医院赵国光院长、单永治主任团队主持手术规划及植入手术。2024年1月29日,联合团队召开临床试验阶段总结会,宣布首例患者脑机接口康复取得突破性进展。
在美国企业家马斯克宣布旗下公司开展的脑机接口“手术成功”之际,中国科研团队取得的重大突破引发了广泛关注。开展此项突破性研究的专家1月31日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科研团队开展的这项研究安全性更高,预计最快两年后就能投入市场实现成熟应用。
清华大学官方公众号截图
接受此次脑机接口辅助治疗试验的对象,是一位因为车祸引起的颈椎处脊髓完全性损伤(ASIA评分A级)的54岁男性患者,此前长期处于四肢瘫痪状态。在将两枚硬币大小的脑机接口处理器通过神经外科医生的操作植入患者颅骨后,成功采集感觉运动脑区颅内神经信号。
手术后10天,患者出院回家。居家使用时,体外机隔着头皮给体内机供电,并接收脑内的神经信号,传送到电脑或者手机上,借助解码算法实现脑机接口通信。这套系统采用了近场无线供电和通信技术,植入颅骨的体内机无需电池,患者可以终生使用。
在经过三个月的居家脑机接口康复训练,患者可以通过脑电活动驱动气动手套,实现自主喝水等脑控功能,抓握解码准确率超过90%。患者脊髓损伤的ASIA临床评分和感觉诱发电位响应均有显著改善。清华大学提供的图片和视频显示,首例患者通过无线微创脑机接口成功实现脑控抓握矿泉水瓶。
首例植入大脑硬膜外芯片后高位截瘫患者通过无线微创脑机接口成功实现脑控抓握
巧合的是,在中国科研团队宣布首例植入式硬膜外电极脑机接口辅助治疗试验取得突破性进展之际,美国企业家马斯克宣布,旗下的脑机接口公司Neuralink完成了其脑机接口技术的首例人类大脑设备植入手术。虽然手术取得了成功,但马斯克开展的此项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试验在美国引发了手术安全性和医学伦理方面的争议。
中方科研团队表示,与Neuralink的这款名为“心灵感应”产品的技术不同的是,中方科研团队的项目在无线微创方面实现了两大突破,一方面通过植入脑机接口NEO,将内机埋在颅骨内,电极覆盖在位于颅骨和大脑皮层之间,起到保护神经组织作用的硬膜外,在保证颅内信号质量的同时,不破坏神经组织。另一方面它采用了近场无线供电和传输信号,植入颅骨的体内机无需电池,可终生使用。
带领团队开展这项研究的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洪波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相较而言,其团队研发的无线微创植入脑机接口NEO技术,优势体现在安全性更高,也可以实现长期使用。
目前,脑机接口技术按照其是否需要侵入大脑以及侵入的程度分为非侵入式、侵入式、半侵入式三类。洪波介绍称,侵入式脑机接口,通常在大脑皮层植入大量神经电极,创伤较大,且难以破解免疫炎症的问题,植入一定时间后,电极会被神经胶质细胞覆盖,还会出现信号质量逐渐下降的问题。而无线微创植入脑机接口技术,通常植于人体硬脑膜上,不会侵入大脑皮层神经细胞,通过软硬件结合的信号增强技术获取高信噪比,有效解决生物相容性问题,在高信号强度和小植入损伤之间找到平衡。
据了解,该项无线微创脑机接口的临床试验分别于2023年4月通过宣武医院审查,10月开展了首例手术,并进行了国际和国内植入医疗器械临床试验注册(NCT05920174、沪械临备20230175)。第二例脊髓损伤患者植入手术已于2023年12月19日在天坛医院由贾旺教授团队成功进行,信号接收正常,患者目前居家康复训练中。
在取得重大突破后,该项技术究竟何时才能实现成熟应用?对此,洪波表示,目前,该项技术正按照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法规要求,开展大规模临床试验,获得三类植入医疗器械许可之后,才能投入临床应用,“预计最快需要两年时间。”洪波称。
环球时报-环球网 报道 记者 樊巍
本文标签属性:
清华大学:清华大学校长
技术:技术职称
设计:设计英文
车祸:车祸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