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重在品德培养

作者:王文华(内蒙古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家庭教育重在品德培养

品德教育是公民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途径。品德不是先天存在的,是后天培养的,品德的形成是社会道德准则内化的结果。家庭在个人品德的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是人接受道德教育的第一所学校。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社会的人,家庭在个体进行“社会人”角色转换的过程中,在为社会培养合格公民的问题上,起到了基础性乃至决定性作用。

品德体现人的社会属性

马克思认为:“人即使不像亚里士多德所说的那样,天生是政治动物,无论如何也天生是社会动物。”人不能离开社会而独立存在。社会是人类共同活动的一种形式,社会的出现是人类进步的标志。马克思认为社会的运行有自己的法则,这其中既包括法律也包括道德。道德作为一种社会准则,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不同于法律,道德更多依靠社会舆论和人们的信念、习惯、传统和教育来发挥作用,道德体现的是精神的力量。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说过“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与日俱增,这就是我头顶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头顶的星空指的是自然界,心中的道德律指的是社会道德准则对人的影响和作用。

对个体而言,道德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对个体品德的塑造。品德是个体依据社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是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于个体的产物。品德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品德虽然具有精神层面的因素,但终究是要通过外在行为表现出来。对个体而言,品德的形成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的。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变。心中的道德律凸显了道德对人的重要性,是人的社会属性的重要表现。

家庭是社会化的第一个阶段。对于个体而言,道德是个人走向社会所必须接受的外在约束。个体接受教育可通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种途径。学校教育重在学习文化,强调的是知识传授;社会教育重在面向成人劳动者,重在培养技能;家庭教育则是人最初智慧启蒙和文化开蒙的第一场所,家庭教育的影响可以贯穿人的一生,并且在工作生活和事业发展中持续不断地发挥作用。在家庭中,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是对子女的示范教育,父母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为人处世的态度、待人接物的方式都会以潜移默化的形式起作用,为子女判断是非、分辨对错提供重要参照依据,并在子女的整个人生中起到重要作用。由此可见,家庭教育作为教育的起点,也是子女接受教育的第一课堂,是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关键,家庭教育关系着孩子的前途和未来,关系着民族的未来。

家庭教育是品德形成的第一课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庭教育涉及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点明了家庭教育对品德形成的重要作用。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我们所有的道德德性都不是由自然在我们身上造成的。因为,由自然造就的东西不可能由习惯改变”。如何做人强调的是人的社会属性,要按照社会的准则来规范个人的行为,所揭示的是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在这个过程中家庭教育不可或缺。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也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过程。家庭教育对品德形成的重要性,应该从个体成长的经历、个体的生活空间、品德所体现的内化与外化的统一三个方面来理解。

从个体成长经历看,个体在成年之前的十余年都同父母生活在一起,这个阶段正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是人的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接受的家庭教育如何,对一个人的一生都具有重要影响。家庭环境对个人的意义在于对儿童情感和爱心的培养。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这句话用在家庭教育上同样适用。家庭的演进历程告诉我们,父母知书达理、为人和蔼,家庭和睦幸福,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就会拥有健康、向上、阳光、进取的人格。

从个体成长的空间看,在家庭中父母的权威对儿童的社会化具有重要影响。儿童时期,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在心理上,孩子对父母的依赖都很强,很容易将父母看作心中的权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从牙牙学语就开始接受家教,有什么样的家教,就有什么样的人。”家庭教育是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过程中发挥作用的。这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奠定了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雏形。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品德的培养、正确“三观”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品德所体现的是内化与外化的统一。从品德形成来看,它是一个内化的过程。个体把社会的道德规范从外在的准则变为内心稳定的心理倾向,变成一种内在的精神活动。这是一个内化于心的过程。另一方面,品德通过行为体现出来,内心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最终要变成外在的行为。个人的品德如何通过行为体现出来。品德既是一个内化于心的过程,也是一个外化于行的过程。人内在的心理倾向究竟是充满爱心、乐于助人,还是自私自利、损人利己,是要通过行为来体现的。如果人人充满爱心、与人为善,社会一定和谐;如果人人戾气十足,社会就会变成一个火药桶。

品德教育关乎公民道德水平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推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提高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品德主要分为三个层面,大德、公德、私德。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要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大德是从国家层面来讲的。明大德就是要热爱祖国、报效祖国。一谈到爱国主义,人们引用最多的就是列宁的这段话,“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情感”。捍卫国家利益,不做有损于国家利益的事情,这是每一个公民必须遵守的社会准则。

公德是从社会层面来讲的。守公德就是对社会道德的尊重和执行。公德简单说是公共道德,是保证社会运行的法则,所谓守公德就是要遵守社会秩序。这种遵守是发自内心的,是把社会的道德由外在的东西变成内在的东西。守公德就是要从小培养对社会道德准则的遵守和维护,身体力行、知行合一,这是保障社会运行对公民提出的要求。

私德是从公民层面来讲的。百行德为首,品洁人自高。严私德就是要严格约束自己的操守和行为。品德的培养是公民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爱国主要是指社会公德方面的,敬业主要是指职业道德层面的,诚信主要是指人际交往原则层面的,友善主要是指个人品德方面的。从家庭教育来讲,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也是个人品德的组成部分,是个人融入社会必须具备的素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家庭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家庭成员特别是下一代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华民族”。中国传统文化历来注重家国情怀的培育,中国自古就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优良传统,提倡“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种将个人发展的需求与社会进步的诉求结合在一起的道德自觉,成为“家国天下”的重要思想基础。在家与国的辩证统一关系上,家是构成国的基本因子,国是维护家的可靠屏障;家庭建设不仅是家庭幸福的根本保障,也是国家建设的逻辑起点和深厚基础。

(本文系内蒙古自治区社科基金项目“家风建设对子女全面发展的实证研究”(2023AY63)阶段性成果)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本文标签属性:

文化:文化学校

政治:政治三力

伦理:神马影院在线手机观看韩国电影

体育:体育足球玩法说明

德国:德国首都

动物:动物世界

法律:法律职业资格证书

美好:美好的近义词

上一篇:一图速看 - 2024年教育工作要点
下一篇:揭秘教育之谜:教育的本质与价值究竟是什么?

为您推荐